1. 首页 / 帮助

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的佳城碑碣 成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珍品

8月1日,厦门大学教授汪一凡先生从漳州一路护送他的曾祖父、清末台湾进士汪春源的佳城碑碣来到泉州,并把该佳城碑碣捐赠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成为该馆的珍品。

714f915e-18d4-4e82-9bc0-b9691e7d6fe6.webp

笔者看到,这块碑碣高75、宽95厘米。碑身是花岗岩石质,上部呈“凸”字形,边角已经磨圆了,呈海棠角。碑身从底部往上约33.4厘米处,横向断裂成为两截,上半段的右翼已经缺损。碑两翼阴刻着楷书对联:“□□□孤岛,平生准八砖。”(前3个字已模糊,故用符号替代)正中碑铭为:“民国甲子秋瓜月、清进士安义县知县柳塘汪公佳城、妣诰封淑人号心真吴淑人寿域、男受田大田福田圻田孙慕常宝常秉常立。”

据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部负责人介绍,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又字少羲,晚年自署柳塘,祖籍南安,台南安平人。1895年4月17日,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的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群情激愤。4月28日,在京应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与在京台籍官员户部主事叶题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多方奔走,率先联名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表明“台地军民必能舍死忘生,为国家效命”,发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悲壮吼声。都察院将呈文代奏光绪帝,表达台湾同胞强烈反对割台的决心和民意。这一举动被后人称为“五人上书”。

台湾举人“垂涕请命”的爱国义举,震撼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5月2日,康有为、梁启超等18个省的举人召开松竹庵会议,用一个白天两个晚上的时间,起草了一封万言书。书中提出“拒和、变法、迁都”三种办法,形成影响巨大的“公车上书”事件。

汪春源在事关民族荣辱的历史时刻挺身而出,第一个勇敢振臂高呼的勇士,他的赤子之心、爱国之举,令人钦佩。

光绪二十四年(1898),汪春源赴京会试,成为贡士。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殿试,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入京补行殿试。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辛丑两科合并,汪春源成为癸卯科三甲第120名进士,也就是台湾历史上32名进士中的最后一位。同年,汪春源奉命出任江西乡试考官。考务结束后,汪春源历任宜春、建昌、安义、安仁知县。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汪春源佳城碑碣的入藏,对于研究、展示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历史渊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洪亚男 梁碧龙)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