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迷恋第一次(少年的第一次给了同性)
少年的迷恋第一次,少年的第一次给了同性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先描述一下精神分析认为的大部分同性恋产生的原因: 还是从婴儿的心理学开始。
2、 婴儿出生后,最早的偶像是自己的同性父母,从而建立认同原则,即部分行为特点有了自己同性父母的痕迹。
3、随着自己的成长,对爱的初步探索,该心理会被依谛普斯情节即恋母情节所代替(依谛普斯,又译俄狄普斯,希腊三大悲剧主角之一,杀父娶母,后来受到阿波罗的诅咒……依谛普斯情节,心理学上指对儿童对异性父母的爱恋)。
4、此时儿童的心理,逐渐转成对自己异性父母的爱慕,而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则逐渐变成同性父母是介于自己与异性父母之间的障碍。
5、于是,这个阶段,儿童对自己的同性父母怀有一种敌对的情感,而对异性父母则更多的是爱慕。
6、这点也解释了为什么女儿一般都缠着父亲,而儿子则往往与母亲的关系更好。
7、 随着青春期的发展(此处以男孩为例),男孩明白对母亲的爱慕是无法有结果的。
8、这个时候,一般会发生两种心理。
9、一种被是恋爱对象的转移,另一种则是对象的自我映射。
10、有点像追星,在此不妨假设某人比较喜欢歌星谢霆锋,但是自我是非常明白,这种喜欢是没有结果的。
11、于是,此人会有两种选择,一是找一个叛逆的像谢霆锋似的女友,将对明星的爱慕转移成对象的爱慕;二是将谢霆锋的形象自我映射到自我,即自己的性格充满叛逆。
12、心理上可以这样理解:我(自我)已经有了他(追求目标)的特点,你(本我)为什么还不能放弃他呢? 回到青春期的心理,男孩此时一种可能是将对母亲的爱慕转移成对自己恋爱对象的爱慕,同时将降低对父亲的敌对心理,重新建立对父亲的认同,即异性恋。
13、另外一种可能则是将母亲(自己崇拜,喜欢的对象,超我的原型之一)自我映射到自身。
14、在性格某些方面具备母亲的特征,渴望像母亲那样得到男人的恋爱,即同性恋,同时性格中也包含对父亲的认同。
15、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性恋渴望得到的是男性的爱。
16、同性恋者的心理应该包含了母亲形象的自我映射以及父亲的认同。
17、其实,精神分析的观点是每个人都具备两性特征。
18、 同性恋是依谛普斯情节的产物,是伴随着超我的产物。
19、同样对超我进行暗示的催眠应该可以对同性恋起到抑制的作用,但是通过强行改变超我的极端做法是否有副作用值得怀疑。
20、(我的怀疑在《性欲三论》中找到依据,弗洛伊德写了一句话:(实践证明)同性恋可以被催眠改变。
21、但是否有副作用,以及是否有类似案例都没有详细描述)。
22、 当然,也有少部分同性恋是由于女友的抛弃或者是对父母的逆反心理造成。
23、《登天的感觉》(某华人留学生在哈佛大学作心理咨询的经过)曾经记录了一个案例,一个男孩因为对父亲的不满,有意的使自己成为同性恋,借以打击自己的父亲。
24、后来经过心理咨询,改变了自己的性向。
25、这一小部分人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
26、 最后,对于同性恋弗洛伊德在一个世纪前即提出:同性恋不是病症,自然精神分析也就无法治疗。
27、国外心理咨询对同性恋者的咨询大部分是以鼓励咨询者能够正视自己的性向为主,迫使自我接受超我,本我,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
28、心理咨询的最大原则是鼓励咨询者按照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而不是按照心理咨询师的道德观或者社会大多数人的道德观活下去。
29、回顾我国少数所谓的专家提出的一些治疗同性恋的方法实在是比较可笑。
30、 【注释】: 1 主要观点摘自《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性欲三论》 2 精神分析关于同性恋的内容较少,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国内精神分析的书籍较少,一些观点是自行添加。
31、欢迎讨论!。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碧从易'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