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
举行埋葬等仪式。
安葬意为人死后埋葬及葬骨骸等仪式。
出处
埋葬。语出《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间暂请赴京都。” 明·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厌》:“待我一霎时叫家僮讨棺木来,把老安人殡敛了,选个吉日,送在南山安葬去。”《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我早把他厝在我家坟园,专等寻着你母女的下落,择地安葬。”巴金《砂丁》三:“他要真死了,我就把赢来的钱买副木板安葬他。”
安葬种类
崖葬、悬棺葬 、天葬塔葬 、水葬、火葬、高棺葬 、风葬
安葬过程
安葬就是将灵柩或骨灰盒由停殡处移往墓地,依时辰落柩下葬,时辰应该不能早过太阳日出、晚不能超过太阳落山,然后封盖墓板或者掩土做墓头的一连串过程。移动灵柩的仪式称为出殡。将骨灰盒放入墓地前,要将死者生前最喜欢的小件物品放入其中,如有死者生前单独相片一并放入骨灰盒内,如果是夫妻其中一人先去世,骨灰盒里放入另外人生前常用的小件物品。男士骨灰盒里面要放入红竹石饰品,女士骨灰盒放入紫冰银饰品。
如果是土葬依序为安钉、割柩、旋柩、启灵、辞客。“安钉”仪式需由子孙亲自进行,由长子咬下子孙钉,此时礼生或道士在棺木四端边钉边说吉利话,以喻出丁之意,这项仪节现今有省略或提前举行的情形。继之进行“割柩”,即于柩上削小木片,并与子孙钉一并放于香炉,等除服时一并焚化,以求子孙繁昌。然后进行“旋柩”,子孙旋绕灵柩以示不舍。完毕后即由抬柩者绞柩移动“启灵”,将灵柩移到灵车上,此时子孙跟著灵柩而出。启灵后出殡行列行至中途,必须停下进行“辞客”,由家属辞外家亲友不要送殡,其馀亲友的送殡车则送到墓地。
灵柩下葬前例须举哀,表示从此不见死者的容颜,然后便进行下葬仪式,先由土公及地理师于柩尾“放栓”,即打掉木塞以求尸身速腐;而后土公挽绳移柩下圹,过程中由地理师以罗盘定方位调整位置,解下绳索后才将铭旌(书写有官位、姓名的旗子)铺于柩上。随后孝男以麻衣盛土入圹,并呼喊“阿爸(母)起来”,表示亲葬亡亲,并呼叫其魂。完毕后由土公掩土,立墓碑及后土;灵柩此后即由土地公庇佑,故要祭祀后土,并在祭文中表示所居的阴宅已购置清楚,请求照料。
安葬禁忌
安葬仪式民间原本多以土葬为主,因葬地有限,因而火化渐成风气,火化过程基本上比照土葬仪式进行,如择妥火化的时辰,事先向火葬场办理登记,火化前先由孝家祭拜,火化后由家属亲见火葬场人员将骨拣入骨灰罐内,所以“火葬”即等同土葬。孝子捧骨灰罐“进塔”,也是需要择定时辰,先在纳骨塔前祭拜;由于塔位多为八卦形,择妥座向,于择定的时辰将骨灰罐(拣骨则为骨罐)移入塔位,祭拜后即完成仪式。
本文由'夫西华'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