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鲁班节的传说和习俗

  传说,最早学木工技艺的是一个名叫旃勒的蒙古族小伙子。他勤奋好学,聪明伶俐。他决心要拜木匠祖师鲁班为师,踏遍了崇山峻岭,走遍了城乡村镇,终于有一天他真的遇到了鲁班。祖师爷见这个蒙古族后生拜师虔诚,学艺非常认真,十分喜爱,就把自己的绝技传授给了他。当旃勒提前满师时,鲁班非常赏识他,特地送给他一本《木经》。师祖说:“勤学头脑明,苦练技术精。我一生的高招绝技都写在这本书上了,望你回去后,把书上的技艺传给你们的家族兄弟,让他们也象你一样成为一个高明的木匠。”旃勒立即手捧《木经》宝书,向鲁班师祖叩首谢恩。

  旃勒回到云南家乡,始终没有忘记祖师爷的教导,将自己的名字改成旃“班”,并广收门徒。这样代代相传,云南蒙古族人民也就普遍的掌握了木工技艺,同时也学会了泥工、石工、竹工等技术。

  因为鲁班祖赐《木经》和旃班每年收徒之日都是农历四月初二,所以旃班将这一逃讪为鲁班节。每年此日旃班都要亲自讲授《木经》,并召来师的徒弟进行锯、刨、砍、钻、划线、雕花等技术大赛。他还选用最好的檀木亲手雕塑了一尊鲁班祖师爷神像,让徒子徒孙们奉拜,永远牢记鲁班的教诲和恩典。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

  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蒙古族的节庆日是比较多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都是他们欢庆的佳节。由于和其它兄弟民族交错杂的缘故,其他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在蒙古族产生了深刻影响。六月二十四日,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欢庆的盛大的火把节,而云南蒙古族现在也喜欢这个节日。他们在这天要到田里祭祀“地母”,求其保佑五谷丰登;儿童们要栓五色线,用以避除灾病;年轻人则在夜间高擎火把,嘻戏歌舞。

  云南的蒙古族最喜欢的舞蹈叫 “跳乐”跳的时候,先由男 青年作为先导,他怀抱四弦琴,边奏边舞;然后男女青年分为两行,或者是摆成贺圆形,或者是互相穿插,队形多变,又歌又舞,歌舞雄浑刚健,活泼观,音乐节拍和舞蹈动作配合默 契,颇具民族风味。云南的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他们的很多人会唱与蒙古相 近的古典散曲。这种散曲的歌词是即兴之作。散曲的唱法,一般是由一个善歌者率先领唱;然后男女用对歌形式唱答,形式活泼,内容多是表达咒骂过去,向往未未来的思想感情的。

本文由'潜醉香'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