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渔火节的风俗
每当夜幕降临,漓江边的渔民们乘上竹筏,点上火把,带上几只鸬鹚,成群结伙地在江上捕鱼。江面上,渔火穿梭如流萤飞舞,夜幕中,渔歌阵阵似天籁萦回,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图———在宋代就被列为“阳朔八景”之一的“白沙渔火”,近年来已成为阳朔的一个民俗旅游拳头产品,而11月29日至12月1日举行的第四届“锦绣漓江”阳朔渔火节,又用现代的声、光、歌、舞,把这幅民俗风情图演绎到了极致,展示出漓江上有史以来最壮观的渔火场面。
著名的书童山29日晚有了从未有过的辉煌:高悬的大彩球在夜空中轻轻地摇曳,探照灯的光柱划开夜的帷幕在天上水面
交织成美丽的图案,岸边的600多盏射灯为宽阔的江湾戴上了五彩斑斓的项链。数千名嘉宾、媒体记者和游客、市民,带着刚刚在阳朔外事码头结束的“漓江神韵”竹排大赛的忍俊不禁,带着文化广场“仙境阳朔”摄影美术展的余韵,带着新西街“欢聚阳朔”啤酒狂欢节的微醺,早早地赶到这里,在蒙蒙细雨中,等在排列江中的游船上,候在书童山下的沙洲旁,争睹由阳朔县政府主办、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锦绣漓江”阳朔渔火节开幕式暨“白沙渔火”大型风情表演的盛况。
7时30分,亮如白昼的灯火突然熄灭,江岸边的一排焰火随之点燃,那飞泻而下的耀眼的火瀑,拉开了实景风情表演的序幕。《刘三姐》的歌声在山水间萦绕,无数星星点点的灯光出现在临江而建的舞台上,那是由近200位演员组成的灯阵。虾灯、蟹灯、七色灯,随着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的翩翩起舞,在夜幕中划出了奇妙的光的轨迹。两条由灯组成的长40米的火龙奔腾而出,在台上穿梭翻飞,昂扬的激情点燃了山,点燃了水,点燃了满江的风情。
火龙和灯阵渐渐隐去,几百把五颜六色的花伞、灯伞又出现在水上、岸边,构成一幅群景式的“烟雨漓江”画面。“打起渔鼓我就是漓江小渔娘,蓑衣斗笠扮出个俏模样。风情万种藏眼底,竹篙一点走四方。青山绿水间唱曲桂花谣,歌谣唱醉的漓江四季都飘香……”甜甜的桂林文场韵味的歌声,从江面上飘出,一位美丽的“小渔娘”在众渔民的簇拥下,乘着一条缀满鲜花的竹筏缓缓地驶入江心。淳朴的“渔哥”们,撑着竹筏载着持伞的姑娘在她周围变换出美妙的队形。劳动和爱情的欢乐,在这诗情画意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奏响了。150名漓江边土生土长的渔民,用娴熟的驾驭竹筏的技艺,在蓝色的灯光中,伴着音乐“跳”起了前所未有的水面“圆舞曲”,以全新的手法演绎出“白沙渔火”的优雅和壮观。随着蓝、红、黄灯光的变幻,满江的竹筏时而组成圆圈,时而变成队列,竹篙在水面拍打出动听的节奏,撑开的渔网霎时间像在江中鼓满了风帆。传统和时尚在漓江上汇流,劳动的颂歌在书童山下谱写出最辉煌的生命礼赞……
礼花在空中绽放开绚丽的花朵,鳌鱼洲上燃起了熊熊的篝火。演员和观众们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人们看呆了。来自阳朔白沙的老廖在漓江上打了差不多一辈子的鱼,他从未想到过他那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谋生手段,居然还这么“好看”。他告诉记者,打阳朔渔火节从1999年举办起,他每一届都要来看。来自区内外的几十位老记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相机快门几乎一直没有停过。桂林晚报的一位女记者想搭乘竹筏赶到对岸抢镜头,一脚未跨稳滑落江里,心爱的手机连同挎包浸在江水里也顾不上,却死死地举起相机抓紧筏边,在撑筏“渔哥”的救援下爬上竹筏,然后浑身湿淋淋地到对岸按快门。鳌鱼洲上,五六堆篝火串起的三四米高的火苗,映红了大家的笑脸,与狂欢的人们一同舞蹈。
本文由'詹乐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