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中秋记忆 南京中秋习俗

  在南京的文化记忆中,秦淮河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中秋佳节也不例外。相传东晋时期某年中秋夜晚,名士谢尚、袁宏在牛渚(今采石矶一带,汉时即属秣陵)江面上泛舟揽月,留下了“牛渚玩月”的佳话。中秋赏月,从此从南京流行开来。

  唐代诗仙李白数下金陵,也吟有《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等玩月诗篇。

  南唐以后,不少骚人雅士纷纷醉游秦淮,或放舟荡漾,或临轩玩月,用饱含深情的诗文咏叹中秋佳节。“内桥南走是长干,十里平铺白玉寒。踏尽马蹄尘不动,半窗明月此中看”,这是明代文人周天球《中秋长干曲(三首)》之一,他还在第二、三首诗中激情咏叹:“花灯百队走儿童,尽道仙娥降月中。纵是霓裳看不见,白毫光里度香风”、“玉笙低引紫箫长,不许商音断客肠。听到月斜才入破,飞来七十二鸳鸯”,周天球将写实叙事与浪漫抒情手法相结合,描绘出金陵中秋佳节的欢悦情味。

  “江南月,第一在秦淮。河影直从天上泻,歌声浑似碧空来。随处好擎杯”,清初文人张荣在《望江南·秦淮月》词中,深情地勾画出一幅天上月光与人间灯火、歌酒欢乐交相辉映的民俗风情画卷;乾隆皇帝因为监国方略需要六下江南,曾多次巡幸秦淮河畔,所作《题宋院本金陵图》意味深长而富有沧桑之感:“几经富庶几离乱,富庶欢娱离乱愁。只有秦淮一片月,溶溶无意照千秋”,意象中的秦淮明月更是让人充满了无限遐想。

  明代文人潘之恒亦写有传世名篇《秦淮看月记》。他以“中秋赏月”为引线逐步深入展开:当时青溪、秦淮两岸“竞传吴音”,河房河厅中的歌姬,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缘云之音”……笙箫韵动秦淮月,令人赏玩情趣大增。

  至于以南京为主要背景的《红楼梦》等优秀作品,有关中秋赏月的文学描写更是不胜枚举。清代文学大家曹雪芹在《咏月》诗中抒怀感叹:“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习俗:

  老南京中秋节期间,通常要吃月饼、葡萄、石榴、柿子、梨子、香藕、熟菱、芋头、栗子、桂花鸭,饮酒助兴,当晚阖家团聚宴饮。

  晚宴之后,南京百姓便于自家庭院、露台或门前空地上设案,供奉月饼、鲜果,烧斗香(扎香如宝塔、楼阁形,“或剪彩作月宫状黏之”,上加纸斗)祭拜月神。也许是嫦娥害羞怕见男子,抑或传统观念认为月乃太阴,而女性素来属阴,故昔有“男不拜月”谚俗。

  传统食俗中月饼具有“团圆”韵味,相传早先还与朱元璋组织起义军反对元朝统治、在饼中暗藏“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有关;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柿子蕴含着“柿(事)柿(事)如意”的口彩……

  城南夫子庙泮池、玩月桥,门西(今中华门西)凤凰台,城中鸡鸣山,下关朝月楼、江宁东山等处,均为昔人览月佳地。名闻遐迩的“凤台秋月”、“东山秋月”胜景,相继入列明代“金陵八景”和清代“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西多佳山,水木清华,环境幽寂迷人,清凉山也是一处赏月佳境。主讲惜阴书院的晚清文士薛时雨寓居龙蟠里“薛庐”,有年中秋夜晚沿着清凉山步月:“薄醉御凉颸,缓步入山麓。月出山蔽之,疏影动林木。须臾升中天,一色净如沐。清气通乾坤,好景豁心目……”该诗充分地展现了薛时雨登高赏月的悠然心境。

  在自家门前或院落中赏月的同时,倾听老人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更是孩童们最感兴味的难忘时光。城南月牙巷旁卧佛寺中所传说的“中秋月牙”奇观,早已遗留在人们的美好遐想中。

  中秋之际正值天高气爽,满城尽飘桂花香。当晚南京民众还有“走月”(即外出游逛)习俗,期盼身体健康,街头巷尾别有一番热闹情景。其中“小家妇女结伴外出,谓之‘走桥’”。聚宝门(今中华门)外窑湾街一带有座涧子桥(在今上码头53号处),祈盼生子的人家是日常常前往这里,站在桥头往下扔瓦罐,相传此举将来可以得子,该桥后来也被讹传为“见子桥”。民国《中华全国风俗志·南京采风记》还述:“是晚望子者,至夫子庙游后,过桥一行,谓可卜梦(得子)罢云”。由于过去人们还有阴阳生殖崇拜习尚,这天晚上还有“摸秋”习俗,有的妇女前去触摸一下门东(今中华门东)信府河旁玄帝庙门前的铁老鹳杆、或钟山书院门前的铁锚,期盼早生贵子。也有的则前往茉莉园,“以得瓜、豆为宜男”。

本文由'南玉小仙女'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