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火节 蒙古族同胞如何过小年
农历腊月23日,是蒙古族祭祀火神的祭火节,又称“过小年”。也有些地区不在23日祭火,而在24日祭火。据传,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时代,一些部落在23日那天正遇敌人袭击而耽误了祭火,从此他们把祭火日改为24日。
祭火之俗在蒙古族各部落中甚为普遍,祭祀方法基本相同。每当祭火节来临,所有人家从早晨起来便开始紧张地收拾院落,打扫房屋、凉房,扫净过去一年“积攒”的所有尘土,让屋里屋外打扫得整洁有序,焕然一新。同时还要洗涮全部火灶器具,尤其要清理灶火灰烬,然后要提前准备好祭火所需的干柴火。
蒙古人认为火是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圣洁干净的象征,它不仅给一家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还用它永恒的热情温暖着人间。因此,对蒙古人来说灶与佛龛一样是极其神圣的。蒙古人常把聚家过日子称为“火灶”,把继承祖先香火的季子叫作“敖特很嘎勒”(继火)。
蒙古人认为腊月23日是火神升天,向上天汇报下界一年以来的好坏善恶情况的日子。因为草原牧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离不开火,因此火能看到人的全部行为,它的心中有一本善与恶之账。而它把这本账每年的腊月23日向苍天汇报。人们怕火神乱汇报情况,怕上天听后惩罚他们,平时特别忌讳激怒火神,忌讳对火神不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禁忌习俗。如任何时候都不能往火里洒水,不能用锐器去刺火,不能往火里吐唾沫,不能往火里投蒜和葱皮,不许上灶台,不许脚踩火灶,23日那天嫁出的姑娘不许回娘家祭火等等。
祭火的准备工作是当日早上便开始。先是把早已准备好的羊胸茬整块放进锅里慢慢煮上,待煮熟羊胸茬捞出之后,再在其汤内放入适量的糜米、黄油、红枣、红糖、酸奶等煮成喷香的什锦稠粥。在敖粥的过程中主人将羊胸茬放入盘内,把肉轻轻剔光,只留完整胸骨架,再用白色公驼或白公羊毛制成的绒线缠好羊胸骨,然后从锅中取上几勺粥,与冷蒿、榆树皮、奶酪、柏叶、三炷香等贡品放在胸骨上,上面覆盖天蓝色的哈达待用。为了让火神吃到人间美食之德吉,并把它带到天上让上天也品尝,同时为了让火神向“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家家户户都忙着做准备,要让火神高高兴兴地起程。
祭火仪式,真有点儿贿赂火神的味道。祭火仪式,是在夕阳斜照时举行。在灶台前铺的新毡是特意用最洁白的羊毛来擀的。男主人这时跪坐在新毡子上面,全家老少穿戴一新,妇女们戴上漂亮的首饰和帽子,在主人的左右和后面跪坐后,男主人点燃火种,把它递给女主人。女主人要用它点燃在火撑或灶火里早已架好的新柴火,等火势起来后,男主人或家中的长者吟唱起《祭火词》:“火神你老人家,从今年的此时,到明年的今天,保佑我们家人丁兴旺,无病无灾,老少皆能长命百岁,个个健康平安……”此刻男主人要将捆好的羊胸茬骨连同附带物品,投进火中焚烧。其余的成员,都仿照他的作法,把手中的贡品一一投入火中。过后男主人起身手里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美粥,先要抹在火撑腿上,再则抹在小孩的脑门上,家具上,门框上,出去后还抹马桩、车辆、马鞍、马嚼子、毡包、羊圈上。有时还抹在领头羊上,还有狗猫等一个也不留。此刻女主人和孩子们,将事先准备好的胸茬汤和酒往火上祭洒,见了火的油和酒立刻噼啪燃烧起来,给祭火节又增添了一份热烈的气氛。这时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对着火源拜叩,把祭火仪式推到高潮。然后,在场的人退回桌边,按辈分落座,每人盛一碗香粥,加上少许胸茬肉(叫祭火份子)后,由男主人带头念道:“生长的五谷之福分,奔跑的五畜之福分,呼瑞呼瑞!鬃好的公马之福气,奶好的乳牛之福气,呼瑞呼瑞……”招福仪式结束后,这才开始吃饭,饮酒娱乐。
胸茬肉和美粥不但祭火献神,而且还要摆放在神龛前面,还要给左邻右舍,互送祭火节饭。祭火饭,是特殊的食品,它不但在制作上有别于平日的食物,而且它含有很多“愿望”,很多吉祥,因此要把它留到火神回来的除夕之夜,其间的七天每天要取点儿加热之后全家人分享。
23日,火神上天,除夕晚上才能回到人间,因此草原牧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为“人间无主的七天”。待到除夕傍晚,人们就争着要开火烧饭,迎接那神圣的火神的到来。迎来火神之后,可以安心地过那欢腾的春节了。祭火节,是春节的序曲。
本文由'是德超吖'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