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巴渔村:曾处深闺出门来
从拉萨出发,在离贡嘎隧道不远处的机场高速公路下道后,沿着一条蜿蜒的土路继续前行,绕过一个小山包,便到了独特而神秘的、藏地惟一一个曾世代以打鱼为生的村落――俊巴渔村。
过去到俊巴渔村必须从拉萨河乘牛皮船,而如今在拉萨河上架起了桥梁,特别是“两桥一隧”的建成,结束了俊巴渔村与世隔绝的生活。她就像一名美丽的女子慢慢地走出深闺,开始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圣地,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旅客的到来,那古老而独特的渔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彰显着新时代的文明与进步……
我们从拉萨出发,在离贡嘎隧道不远处的机场高速公路下道,沿着一条蜿蜒的土路继续前行,绕过一个小山包,便是平坦的柏油马路了。一幕幕的风景就像电影中的片段一样规则地成为一幅幅图画。掩映在柳林深处的俊巴渔村别具一格,正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旅客的到来;一片碧绿的草场上,一群肥肥的羊儿正欢快地吃草;发出淡淡清香的大片油菜花在微雨中,显得格外金黄;绿油油的青稞,微风中轻轻摇摆硕大的青稞穗似乎预示了不久后的丰收。就在这条路的尽头,就在这一幕幕风景过后,便是诗一般栖居的俊巴渔村了。这个世外桃源般安静、祥和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小山村,住着几百户人家。
吃鱼的村庄 戒律的触犯
在西藏,大部分藏族人有着不吃鱼的习俗。但俊巴渔村是西藏自治区乃至青藏高原惟一的一个世代以打鱼、食鱼为生的村落。
原来,俊巴村民打鱼、食鱼是有缘由的。关于这些,还有两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的俊巴渔村,恰好处在雅鲁藏布江与拉萨河的交汇处,由于汇聚了“一江一河”的天地灵气,这里的鱼繁殖速度非常快,以致河里已经容不下更多的鱼。无奈之下,许多鱼便生出翅膀飞到天上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渐渐地,长翅膀的鱼在天上越来越多,多得把日月光辉都遮盖住了,而地上的万物生灵因为得不到日月精华的普照和滋润,开始慢慢死去。这时,天神看到这个情况,便下到人间告诉俊巴渔村的先民们可以捕鱼吃鱼,并赦免他们由此而带来的罪过。从此,这里的万物又恢复了勃勃生机,而俊巴渔村的村民捕鱼吃鱼的习俗流传至今。
另一种传说则是,在很久以前,俊巴渔村的人既没有耕地,也没有牧场,只能偷偷地打鱼谋生。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在拉萨河里捕获了一位美丽的仙女,并把她献给了藏王。藏王非常高兴,就问他想要什么?猎人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藏王能允许俊巴人打鱼,藏王答应了这个请求。
传说虽然美丽,但那毕竟还是传说。但两个美丽的传说却真实、自然地反映了当地居民最朴实的生存本能,那就是旧西藏的俊巴渔村人多地少、苛税重赋,为了生存,他们就只有靠打鱼为生了。
奇异的婚俗 独特的宝贝
俊巴渔村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奇异的婚姻习俗就是其中之一。
在西藏,逛林卡或者过节是青年谈恋爱的好时机,但这时俊巴渔村热恋中的男女却不能相聚,只能与自家人在一起。全村逛林卡时,男性围成一圈,吃喝玩耍,吹拉弹唱,各自尽兴。而女性则在另一处,或说说笑笑、唱歌跳舞,或做游戏、追打嬉闹,特别热火。
俊巴男女订婚时,双方家长要为他们举行订婚仪式,女方先到男方家,然后男方再到女方家。订婚后,女友到男方做些家务,农忙时男友就到女方家帮助干活。之后,男女双方家长就得商议为他们修建新房子的事:修三间,两家各一间半。新房修好后,两家各自给一个藏柜、一张桌子,其他东西就看各家的经济条件了,给多少都不会计较。女方出嫁前,家庭财产要与兄弟姐妹平分,自己的那一份,可以全部带到新家去。
在村里,记者一行偶然遇到了一位“嫁”到山南地区的男子,名叫格桑,他是回来看望父母的。和过去一样,他下河打鱼,在家揉羊皮、出去经商,挣的钱一部分留给自己,一部分孝敬父母。
这种在内地农村被认为是“倒插门”的风俗,在西藏人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格桑告诉记者,在西藏,女人可以嫁到男家,男人也可以“嫁”到女家,但不管是嫁到谁家,都是一样的。
扎桑告诉记者,俊巴渔村的家庭十分稳固,从来没有离婚的现象出现。“我们俊巴人有‘六不’:一不打人、二不骂人、三不说谎、四不偷盗、五不赌博、六不婚外恋。人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欺负谁,夫妻还离婚干什么?”。在高离婚率的现今社会,仍有如此纯洁的村民村风,实在令人欣慰。
独特的舞蹈 精湛的工艺
《诗经・周南・关雎・序》有言:“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不足,歌咏之。歌咏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最高境界。而俊巴渔村独具特色的“渔文化”――牛皮船舞的产生便是对这句话的最好印证。过去渔民们每年都要向旧地方政府支长途水上货运的差役,从拉萨东部的墨竹工卡县到拉萨或是山南的沃卡,共有200到300余公里的水路。牛皮船只能从上游飘到下游,不能逆江而上。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将牛皮船晒干,扛在肩上背回出发地。长年累月在江上飘流,唱牛皮船歌,跳牛皮船舞,逐渐成为船夫们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其中,船歌有两种,一种悠长而舒缓,如江水远逝,如白云悠悠,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使听者充满着享受和对生命的渴望,这种歌是船在壮阔的江流中飘浮行进时唱的;另一种是号子,那是船夫们与风浪拼搏时发自肺腑的呐喊,短促而热烈。有的仅仅是无字歌,高低起落,与波涛合拍,甚至融为一体。
如今,牛皮船舞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也成为到该村参观的国内外游客们必须欣赏的一道“文化大餐”。
也是由于世代打鱼的缘故,形成了俊巴渔村人独特的皮具加工传统。记者发现,如今,俊巴村民已不再单纯依靠捕鱼、农耕来增加经济收入了,他们还利用牛、羊、鱼等皮制作各种皮具,以前制作的皮具大多是生活用具,现在他们还特意制作各种装饰品和其他旅游商品。村民们依靠独有的文化特点及生产方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开发新的手工艺产品销售给国内外游客,增加收入。
扎桑告诉记者,以前各大寺庙高僧所穿的“夏松嘛”(皮制手工长靴)也是由俊巴渔村村民来制作的,“达玛如”鼓是旧西藏宫廷音乐必备乐器,此种乐器在制作工艺上极为讲究,在制作历史上多为俊巴渔村的村民用鱼皮来制作,制作工艺在西藏独一无二。
过去到俊巴村必须从拉萨河乘牛皮船,而如今在拉萨河上架起了桥梁,特别是“两桥一隧”的建成,结束了俊巴渔村与世隔绝的生活。她就像一名美丽的女子慢慢地走出深闺,开始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圣地,那古老而独特的渔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彰显着新时代的文明与进步……
在旧西藏,俊巴渔村人在封建领主的剥削下,生活过得异常困苦。如今,在国家富民政策引导下,俊巴渔村的渔民们纷纷吃上了旅饭。
本文由'令璐'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