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闽南人过年的祭拜习俗盘点

  过去,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与城市完全不同,不仅习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传统习俗里,“年”是从腊月十六开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届尾声,长达一个月之久。这期间迎来送往,繁忙、喜庆、回顾、憧憬交织一起,构成了闽南农村浓郁的“年味”。虽然,如今的农村已经逐渐城市化,老的习俗保留下来的越来越少,但是其浓厚的年味依旧是城市里找寻不到的。 一、祭拜风俗最是多 闽南人十分重视祭神祭祖,尤以过年前后为最。 【十六“尾牙”敬土地】按照习惯,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闽南人要祭拜土地公,所以腊月十六的祭拜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俗称“尾牙”。这也是与每年的二月初二第一个“做牙”日——“头牙”相呼应的。“尾牙”这一天,一般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纸”以祭神,祭拜时在门前摆上长凳(或案几),供上“五味碗”。而单位、公司,也在这一天宴请员工,以犒赏一年来的辛劳,这就是“尾牙宴”的由来。只是,大家一定要记牢哈,“尾牙宴”中的诸如鱼头、鸡头等,下属千万不要动,因为其暗喻“吃头”,会引起上司的忌讳。 【廿四“送神”清房屋】闽南有句谚语:送神风、接神雨。意思是,腊月廿四家家户户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这天的天气有风,就是“一路顺风”。而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爷下凡的这一天,如果有雨,昭示着来年风调雨顺。按照厦门旧俗,只有到了腊月二十四送走家里供的“灶王君”等神后,方能百无禁忌放心搞卫生,形成“送神”与“除尘”习俗。 【三十“敬拜”后围炉】大年三十这天,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祭拜礼仪,那就是敬天公、祭祖公。过去,这天的“敬拜”是非常隆重的,不仅要摆上供品选个吉时“开敬”,而且一家老小要焚香祷告,祈求来年的安宁康乐。敬完天公后,还要祭祖公,莫忘先人。祭祖后,才能开始围炉吃团圆饭。 【初一“拜佛”求好运】按照闽南老习惯,新年的钟声敲响,抢上头筹敬天公、拜菩萨的,一天好运多多。所以,这晚闽南的寺庙非常热闹,十二点不到,庙门外已经人山人海,等候开山门。而大年初一,闽南人多穿新衣、祭祖,并到庙里烧香,祈求一年好运。 【初四“迎神”祈保佑】大年初四,诸神回到人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准备丰富的祭品,祈求神明保佑。 【初九“天公”不能忘】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即“天公生”,这一天是闽南人家十分注重的祭拜日子。自午夜零时起一直到当天凌晨四时,可以听到不停地鞭炮声。拜天公一般选择在初八晚上,家家户户会在这天晚上举行盛大的祭拜仪式,以乞求在新的一年里福运高照,家人平安,事业昌隆。同时还会焚烧一些纸钱还有一种叫“补运单”的红纸,上书一家老小的生辰八字。 【上元佳节观花灯】正月十五日,闽南人都要向天宫祈福。一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并且占卜卦,预测一年的福祸凶咎,祭酒之后烧金纸,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另外作为闽南过年的“压轴戏”则以“上元”为尾声。本地有句土话为:吃下上元丸,亲像安心丸。意思是只有过了上元节,人们过年的心境才能安定下来,重新开始一年的劳作。 祭拜用品——五果(柑、橘、苹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斋(金针、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绿豆等),三牲(猪、牛、羊)或以鸡代替其中一种,甜料(生仁、米枣、糕仔等),红龟粿(像龟形,外染红色,打龟甲印,以象徵人之长寿)等。当然少不了“金纸”“银纸”“金元宝”等。 闽南寺庙、祠堂等建筑上,常可看到这种用色泽艳丽的碎瓷片拼就而成的各种图案和造型,花枝招展,活灵活现,这种工艺叫“剪粘”。 燕尾脊也是闽南建筑的一大特色。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即燕尾脊。

本文由'千手修能'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