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闽东.蒙古族葬俗丧葬习俗

  蒙古族葬俗

  古族有着自已独特的丧葬仪式。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先在墓地挖一大坑,再将挂木悬吊其内,然后,在上边搭以木扶,用沙草盖,这是从宗教中流传下来的一种葬式,解放后以很少见。

  解放前,蒙古族的丧葬仪式,一般为火葬和土葬,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一直到掉下来为止。然后将尸体置于荒野,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能进入天堂。

  蒙古葬俗,一般不设灵床,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放哀乐。传统的丧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现在普遍施行土葬,给死者更换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净身涂酥油者,连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棺后请喇嘛念经。之后前去墓地埋葬蒙古族从远古时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与火有关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洒水、扔东西,更不能吐痰或将火踩灭,甚至不能在火盆上烤手。

  闽东丧葬习俗

  闽东俗以死者能“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为尚。故病人弥留之际,须安寝于楼下内室。若病人在楼上咽气,则要撬开楼板,用绳索将尸体吊下楼入殓,俗以为死人不能过楼梯。若弥留之时病人在外在,都得抬回家,不得作古在外,否则被认为是做“门外鬼”,不吉利。万一死在外,就不得抬回家中,有的甚至不得进村。临终之时,亲人须如数侍奉在侧,在外子女也得风尘仆仆赶回“送归终”,以表示死者“好命”、“子弟尽孝”。

  病人咽气后,举家号啕,鸣炮三响。宁德俗,此时家中厨房要灯火通明,烧纸轿和锡箔,让亡魂上路,并给尸体沐浴更衣。周宁俗,用坑荽汤“石菖蒲”为死者脸揩身,然后换上寿衣。寿衣要单数5~13件不等.平民百姓多着清代服装,有职都身穿本职礼服。霞浦、柘荣俗,尸体一手系以红绳(女则执一桃枝);福安俗,尸体口含冰糖;寿宁俗,死者头枕3片瓦,旁放布制公鸡和草木灰包裹的粽子1个;宁德俗,尸体的盖被上撒以灯芯草,尸旁放七星袋,地面烛台上点燃白烛,俗称“脚尾烛”,意为死者照明引路;寿宁、周宁、福安一带则是点灯。

  治丧时,丧家按与死者的亲缘关系分5个等级制成不同样式的孝服(称“五服”),让亲属分别穿戴。在大门上用白纸书“严制”(父死之意)或“慈制”(母死之意)。有的人家并在门口挂上一结门头灯,上写“×旬寿考(母),×代同堂”。家中柱子要贴上白联。在各亲属手腕上扎一圈白色带子,俗称“手带”(男扎左女扎右),并在厅堂设灵堂,供人吊唁,随即开始报丧。

  城镇丧家报丧,一般在大门口贴上大幅讣告,同时将小张讣告派人送往亲友家中。寿宁俗,不论晴雨,报丧人都要带一把雨伞,到达时不能落从,将伞横放于桌上,亲友便知。

  入殓时,孝子跪尸旁,含以冰糖或珍珠,或少许酒,衔箸端对尸口滴下,旋折箸为二,一半纳入棺内,一半由子女收存。盖棺前,孝男要膝得绕棺三匝(周宁七匝),行脆叩礼。宁德俗,孝男捧着点燃的7支蜡烛的斗灯,孝女、孝妇依次匍匐绕棺3匝,谓之“巡棺”。之后,在棺首上放盏油灯,彻夜耀,意即长明灯,直至出殡为止。

  收殓当日,以酒待客,入殓翌日称“开吊日”(宁德俗系当日为“开吊日”),请傧相赞礼,孝男剃发着孝服,引至祖先堂,上香、读告祖父。礼毕,孝男匍匐归伏苫上,候亲友吊唁。

  出殡应择吉日,前一夜要举行祭奠,延请诸亲友参加,灵堂摆设酒菜、瓜果、糕眯、鲜花、小景微装饰品。并请吹班弹奏,气氛肃穆庄严。夜半,主祭孝男要举行三献礼,由傧赞朗读祭文,致祭亡屡,谓之“上寿”。然后撤去灵堂,出棺安葬。出殡时,先鸣炮起柩出殡,以锣鼓乐队开道,幡幛挽联引路,孝子持哭棒扶棺,亲属朋友随后送葬。灵柩所经的村落路口须贴“路贴”,过桥、过神庙要“参神”,焚化楮钱。沿途鸣炮,散发“发路钱”。

  葬是丧葬礼俗中最后环节。区内民俗原先是以火化处理先人骨头。由于封建礼制的约束,火化习俗逐渐淡薄,随之而成土葬。土葬是凿土为穴放入棺木,用三合土封面,经三五年后必须剖棺拾骨,装入金瓮(陶瓮)迁入墓穴合葬。除了土葬还有墓葬,是先做好墓,死后一举进墓穴,不再剖棺拾骨。 民间墓葬重堪舆,择地卜吉,寻找风水,讲究龙脉、砂钳、水法、朝向等。70年代以后,火葬习俗又逐渐恢复。

  上述丧葬礼俗一般就正常死亡而言。对男未婚女未嫁及未成年或无子弟者,殡葬均从速从简。

  50年代后逐步用追悼会代替吊孝,用遗像代中期,丧葬活动中的迷信内容逐步革除。70年代后期,又死灰复燃。

本文由'周从筠'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