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安徽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民间有燃灯、观灯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花灯,故又名“灯节”。后来,元宵燃灯的习俗,渐渐演变成望月夜游、赏灯观灯。在我省各地,每逢正月十五,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赏灯夜游的庆祝方式。 年味正浓是元宵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元宵前的几天,白天,一些年轻人和老艺人们身着七彩异装,不停歇地参与各种表演;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城镇吃糯米汤圆和酵子茶;农村则将咸馍切成小块、长块充作晚饭,以示农业丰收在望。元宵当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几乎倾巢而出,看表演、会亲友,到处都是喜气洋洋、欢笑阵阵。晚饭后,儿童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人们争相燃放花炮或焰火。村前屋后更是锣鼓喧天,扭花鼓灯、耍龙灯,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照例节目。表演队由锣鼓乐队领先在街道和村里游动,如果有谁想请表演队表演,就先燃放一串鞭炮欢迎,然后鼓掌吆喝。此时,艺人们拉开架势开始表演。演出中,脚痒痒心痒痒的观众也可以加入其中,跳一段舞一场。这种热闹场面,往往从黄昏持续到深夜。与众不同的是,元宵夜的娱乐活动中,女角由男青年扮演,有的还用木头做些假“三寸金莲”套在脚上,扭扭摆摆。这些假女郎(称“腊花”)如果扮相好,歌喉婉转,唱得一口好曲子的,更受观众欢迎,演至半夜时,人们会端出茶点、果品招待演员。演出的内容,一般必以通俗易懂、音韵响亮而顺口的民间戏文、歌谣为主。如今,沿淮一带的各种元宵民俗表演式样已推陈出新,演出娱乐的内容丰富而健康。 正月花市灯如昼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灯会的节目多种多样,表现了阜阳各地不同的地域风情。临泉肘阁、抬阁,属于民间舞蹈谱系,盛行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8年2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泉的肘阁、抬阁演出的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流传保留的肘阁节目有《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秦香连》、《困同台》、《吴凤岭》、《戏杜丹》。抬阁节目有《回荆州》、《游西湖》、《怒打镇西关》、《哪叱闹海》、《二乔比美》等。 被誉为“东方芭蕾”、“中国的东方迪斯科”的颍上花鼓灯,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颍上是花鼓灯的诞生地和二十世纪花鼓灯艺术革新的发祥地。颍上各地民间花鼓灯艺人分布十分广泛,男女老幼都喜爱花鼓灯艺术,锣鼓一响,花鼓灯上场。 “千班锣鼓万班灯”是颍上花鼓灯在淮河流域最盛行时的真实、生动写照。颍上花鼓灯表演的角色分男角和女角,男角称“鼓架子”,会翻筋斗,要有武技,动作粗犷有力;女角称“兰花”,左手执手帕,右手拿扇子作舞。主要以舞蹈、灯歌和锣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把情节性的双人舞与情绪性的集体舞结合起来,表现生活、生产中生动的人物和人物复杂的情感,唱腔辽阔高亢,旋律欢快悠扬,节奏刚劲有力,情感炽烈奔放,具有强烈的民歌风、田园风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阜阳灯会表达了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阜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 舞龙赏灯闹春来 春节渐行渐远,元宵转瞬即至,迎来送往之间,说不尽火树银花、春风得意的盛况。踩高跷、玩狮子、吃汤圆……舞龙赏灯闹元宵,欢天喜地迎春来,又是一番花香人醉的好景致。要说皖东南元宵民俗,却也是五彩缤纷,既有宣城本地的圆灯会,又有郎溪、广德一带的花灯节,还有绩溪等地别具一格的“秋千抬阁”民俗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在宣城本地,有元宵圆灯之说。原来,从腊月开始,这里的农村灯会就开始走村串户送灯、玩灯,包括布龙(滚龙)、板龙、旱船、虾子灯、河蚌灯及采茶戏等等,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就要圆灯,取圆圆满满之意,表示此后就要专心稼穑,准备春耕。元宵节当日,还要举办为期一天的“灯坛”汇演,算是这一年灯会的“告别演出”。在宣州区洪林镇万村,还存在一种延续百年的“龙灯会”,从正月初八到元宵节,有连续三次的“龙神三巡”活动,龙灯巡游全村,名曰“龙神大拜年”、“回龙保平安”和“龙舞元宵庆丰年”。 在广德、郎溪等地,闹花灯也是遍及城乡。如郎溪县城南的老龙灯,一些乡镇的小马灯等,各具特色。玩灯时伴以火流星、烟花等,十分壮观。同时还有踩高跷、旱船、玩狮子、挑花篮等活动,儿童提灯更是美不胜收,有三脚蛤蟆灯、鲤鱼灯、兔子灯、元宝灯、绣球灯等等,不可胜记,颇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感觉。笔者所在的广德县农村,亦有走马灯、旱船和舞狮子等风俗,可惜随着时代演进,一些技艺已渐被遗忘,许多活动都终止了。 在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绩溪县,元宵民俗更是丰富多姿,令人流连。盛行于该县东乡的民间灯会游艺活动源远流长,当地在元宵节当日要燃放一种叫孔明灯的灯,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小灯组成,大灯上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蜘蛛网状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即简易小灯笼,里面插上蜡烛,等距离系在细绳子上,挂在大灯之下。放时灯络上置放松明片、废橡胶和猪油夹棉纱捣成的团子,将燃料点火,使浓烟熏入灯肚,大灯依靠浓烟熏腾,牵引小灯升空。 除放灯之外,当地还举办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文艺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蚌壳舞、划旱船、抬花轿等表演,相关民间艺人当日会齐聚现场,现场PK。其中来自该县湖村的“秋千抬阁”表演令人叹为观止。此种秋千系风车形,转轮于花船上缓缓转动,花船由人抬行,转轮悬活动转椅,四名幼女穿着古戏服扮作彩旦,缚坐在椅上,有乐师伴以吹奏。抬阁为木棉方箱,四周镂花,俨然一小小舞台,由七八位壮士抬着走。几个七八岁的孩子脸上化着五彩的妆,扮作生旦净末丑等各式戏剧人物,或凤冠霞帔,或金盔铁甲,根据剧情组成一个个精彩的造型,被高高地固定在抬阁的铁柱和支架上,有惊无险。秋千抬阁与耍狮舞龙、彩船队相互交融,一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一时间万人空巷,一睹为快。

本文由'艳蕾小郎君'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