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安徽的人文风俗之———节日风俗

  农历

  又称阴历、夏历或古历。相传中国的历法始创于夏朝,《尚书·大传》称“夏以十三月为正”,即每年定l2个月,至第13个月时转为新一年的正月,至汉代时统一使用这种历法,因而称之为“夏历”。夏历极为重视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作物生产与生长的关系,故其别称为“农历”。夏历主要是对照月亮(太阴)绕地球环行所形成的月圆月晦的规则而划定一年的月份和闰期,所以又称“阴历”。农历月大30天,月小29天,闰月根据该月的大小而定(或30天或29天)。民国开始通用公历为新的历法,因此夏历又被人们称之为旧历、古历等。

  过大年

  农历节日以年节最为隆重。过年的时段,大概要从吃“腊八粥”算起。皖西俗语称“吃了腊八饭,就把年事办”,已到腊月年关,围绕过年的准备工作就要开始了;至正月十五“闹元宵”才告一段落。其中年末最后一天(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日)叫“大年三十”(除夕), 新年第一天叫“大年初一”(春节)是年节的中心点,是民众心中十分看重的时光。

  民间有顺口溜描述准备年事的过程为: “十七八,扫邋遢;十八九,买烟酒;二十三,洗碗盘;二十四,吃鱼刺;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年货齐; 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晚,吃年饭。”

  送灶与接祖

  腊月二十三为送灶日,旧时民家的锅台墙壁上要书写“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位”,两旁贴有“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送灶即供送灶王爷(灶神)上天“过年”,祭灶用供品除鸡、鱼、肉三牲与酒饭外, 另加一道糖稀为尚,俗呼为“灶糖”。说是要用糖稀粘住灶神的嘴,好让它“上天”后少说坏话,多说甜美之言。共和国成立后,灶神之说已不足信,少数农户仅保存祭灶仪式而已。

  腊月二十四要接“祖宗”回家过年。旧时民家在厅堂的正面墙边设祭台,届时供放“天地君亲师”牌位及家主的列祖列宗牌位(以名人和三四代以内的祖先为主),或书写列代(三、五、七代不等)祖先的谱系名号,烧香礼敬“祖先”回家过年。20世纪60~80年代中,树牌位祭祖的习俗已破除,后农村有所复旧。

  除 夕

  又叫年关,此为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旧俗外出谋事的人都要赶在除夕之夜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民家要于太阳落山前在大门上贴上春联、门神,门头上方悬挂大红灯笼,张灯结彩,以示吉庆。日常手工匠人的赊欠工钱与农业、商事账目往来均有在年底结账的习惯,但上门要债结账者,讲究在民家贴春联前结算完毕,否则就必须等到年节过后再提债务。所以,旧时穷困无力还清债务的人多在除夕日出门“躲债主”,等扛过这“一关”后,等黑夜时再回家过年。至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仍存年关结算账务的习俗。

  除夕日,民家要到祖坟地烧香祭拜,叫“辞岁”;有远离祖籍乡关路遥者也必于家门外遥望祖坟地祭拜,以表怀乡之念。

  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饭,又称吃年宴、年席等,酒菜丰盛,鸣放烟花炮竹烘托热闹气氛。家长还包红纸包即“压岁钱”给小孩以供新年里自主使用。热闹欢乐吃用丰足,最符合儿童们的心意,故俗语有“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的说法流传。

  除夕“守岁”也是一种普遍习俗。一般是忙过年事、吃过年宴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烤火、谈心、说故事或请来鼓书艺人演说通宵评书;年轻人约聚下棋、打扑克、搓麻将以作娱乐;80年代后,城乡大人、小孩大都喜欢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春节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 古称为元旦、元日。家人早起,每开启一道门户都要燃放一挂鞭炮,开大门则放长鞭,叫“出天方”,或叫“出行”,朝拜四方,以讨开门大吉的福兆。出行后即吃年饭,喝屠苏酒,吃鸡叫做“处处是机会”。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干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是这种情景。

  初一日,同村人都在早饭后相互串门“拜年”。主人对上门拜年者一律待如宾客;敬烟、上茶,请吃瓜果、糕点,并祝福吉庆语言。初一至十五,乃至整个正月,各家均安排先后到亲戚、师长、朋友家拜年,而且是讲究早到为尚,俗称“拜年拜到十八九,又无肉来又无酒”。迟拜即有不尊之嫌。

  人日

  正月初七为人的生日,俗称为过小年。此日忌外出,也不许在别人家留宿,叫“七不出,八不归。”人日傍晚要在鸡舍门前焚香鸣炮驱豺狼与狐狸;又有烧爆叶(鲜冬青树叶)的习俗,烧起来噼叭作响,称为“一爆财,二爆喜,三爆老鼠不吃我家稻和米。”有的地方还有烧麻桩、戳地蚕等习俗,驱除害虫,祈求年丰。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都有玩灯、闹花灯的习俗,舞龙、舞狮、高跷、彩船与地方戏小唱等,走村串户进行演唱拜会,锣鼓、鞭炮不断,热闹非凡。至元宵日花灯上演到高潮。各家各户则要把年节所剩鱼肉、糕点烩煮丰盛,全家大吃一顿,俗称“元宵元宵,鱼肉都销。”此日一过,举凡年节所供奉的祖先牌位与花灯乐器均要收起珍藏,标志着过年到此告一段落,要提醒人们“过了正月半,各人找事干”了。共和国成立后,城镇职工春节放假3天;至90年代后连同双休日计7天长假,大都用来探亲会友、朋友集会之用,休闲娱乐或旅游观光,别有一番风趣。

  描写灯节盛况的词作首推南宋辛弃疾的《元夕》著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北宋开封府附近有一州官名叫陈登,最忌讳百姓说他的名号,就连谐音“灯”字也不准手下人说出;时逢元宵灯节手下人请示他准放花灯烟火的事情,他大笔一挥题下告示说:“本州依例,准予元宵节放火三天。”百姓哗然相传,这叫做“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留下了千古笑柄。

  立春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以“立春”日为新年到来的标志,俗称“新春大如年”。民家要在大门头上张贴红幅“迎春大吉”、“迎春接福”等吉庆词语。届时燃放鞭炮以迎接立春时分的来临。封建时代州府郡县长官例定到城门东郊举行“鞭春牛”仪式(也叫“鞭春礼”),并象征性犁耕一圈土地为示范。民家习惯在此日牵出刚成熟的牛犊去教习犁耕,并着手筹备春耕生产。

  由于农历闰年为一个整月(30天或29天)的规则,日期推移,即出现正月与腊月各有立春日的现象(如2001年正月十二日与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担挑春”,主喜庆;有的年份如2002年无立春节气,则称“黑春年”,“无春年”,旧俗认为这是“寡妇年”,不利于年轻人结婚办喜事。共和国成立后已无人信奉此俗。

  花朝

  二月十五为花朝日,也有的定二月初二“龙抬头”或二月十二为花朝。说是此日为百花生日,清代蔡云《吴歙》诗称“百花生日是良辰,未抵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青年喜于此日相约游春扑蝶,旧俗认为此为天然吉日,最宜举办婚姻喜庆大事,民谣称“童养媳妇不要焦,不在腊八就在花朝”。农村仍存借花朝吉日办婚嫁的习俗。

  清明

  清明扫墓为传统习俗,俗称“做清明”。旧时同姓聚族而居,划定专门的祖坟山,届时要集中全族男丁抬着全猪全羊等祭品去祖坟前祭拜;称为“做大清明。”外出远居经年不回故乡者,于此节日也要抽出时间专程回来祭祖。今俗仍存简化的扫墓习俗。

  上巳日

  古人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曹魏时固定三月三日为上巳。俗称为鬼节,民间要磨米面做“打鬼粑”,下“缠脚面”食用。年轻人喜欢在此日出郊外踏青、放风筝,以效法王羲之兰亭集友“曲水流觞”的盛事。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蒲节、端阳节。民俗尚挂菖蒲、艾禾于门上驱邪,午宴喝雄黄酒除毒。北周宗懔《荆楚岁寸记》称“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相传诗人屈原于此日投泪罗江死难,当时楚国的百姓曾竞相划长条木船去打捞屈原,又投下糯米点心饭团以喂鱼虾而不让它去伤害屈原的身体。后即传下端午节包粽子与划龙舟竞赛的习俗。

  六月六

  古称天贶节,又称曝书节。旧时文人学子喜欢在此日搬动书稿至阳光下曝晒以防霉烂。 也有人家在此日曝晒戏水,给小孩洗澡擦身,说是可以预防天热生痱子。现今已不多见此俗。

  七 夕

  相传七月七日夜为天上牛郎织女星渡鹊桥相会之日。有人称这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民间少女于此夕月下学穿针做针线活,称为“乞巧”。唐代杜牧《七夕》诗称:“银烛秋火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此时天高气爽,夜观满天星斗,却是别有景致。

  七月半

  俗称“月半”,又名中元节。旧时民家要备办纸钱冥物,在门外野地烧化给家神野鬼受用,有钱人家还延请僧道来家做“孟兰会”,念经画符以超度亡灵。共和国成立后破除迷信,行此俗者已不多见。

  中秋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仲秋、八月节、团圆节等。民间有家人团聚,饮酒、赏月、吃月饼的传统风尚。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五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

  中秋又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说。战国时《归藏》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唐李商隐诗称:“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相传嫦娥偷药升天后变成了蟾蜍,故月宫就有了“蟾宫”的别称;又称月宫生桂树,天帝命吴刚伐桂成仙等等,有一系列传说故事。中秋吃月饼赏月,则是流传至今的一大习俗。

  重阳

  古人以奇数为阳,九为个位阳数之极而成为阳的总代表,故九月九日为重阳日。民俗尚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传统。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民间过重阳节要做黑糍粑吃,称为“穿虎皮袄”,表示秋天将尽,天气变冷了,俗语称“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雨就是雪。”旨在提醒人们要注意冬冷保养。

  1989年,国务院规定重阳节为中国的“敬老节”。城镇各组织、团体、单位要购买补品、水果上门慰问老职工,或组织离退休老人旅游观光,形成敬老、爱老的风尚。

  腊月与腊八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传存腊祭、吃腊八粥等民间风俗。腊本作“蜡”,《礼记》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神农)始为蜡。”古文蜡与“猎”通假。蜡祭意即“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 《风俗通》释腊祭名称为“夏称嘉干,殷称清祀,周称蜡,汉改曰腊。”此即为腊月的由来。

  “腊八”又为佛教节日。相传释迦牟尼于此日在菩提树下静坐成佛,故称佛成道日。 《梦梁录》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由僧众分散施舍给山庙周围村庄的“施主”享用。 后来,民间仿效熬煮糯米、香菇、红枣、板栗、莲子、红豆等八珍稀饭食用,去寒和胃,成为冬日食用的保养风俗。

本文由'努力啊大晶燕'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