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铜响乐器“镲” 人类巴掌的延伸

  镲是由钹派生而来的一种乐器。蒙古、藏、侗、傣、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又称水镲、小水镲、镲锅。流行于全国各地。响铜制,钵形,外观与钹十分相像,一般镲体较小。镲面较平,厚度比钹稍薄、较铙略厚,中部碗小顶圆。镲通常成对使用,是一对形状相同的的金属圆盘,中间有凸起的半球形鼓包,鼓包顶上有个为穿入手带或握柄用的小孔,手持柄带使镲左右或上下互动碰擦发声,也常用单片镲以棒槌击奏。演奏时,持镲和演奏技巧与钹相同,发音清脆明亮。常用于佛教、道教音乐和文娱、宣传活动中。在乐队中,它多与锣、铓、鼓相结合,为旋律敲击板、眼。中国通常将其与钟、铃、锣等铜制乐器统称为“响器”或“铜响器”。这些乐器主要用青铜制作,随青铜时代的来临而问世。两镲互碰,犹如人类拍巴掌,是拍巴掌的延伸。

  镲在传入中国的千余年来,普遍在从宫廷到民间的全国范围流行,历久盛行不衰。在宫廷和官府,常用于宴飨(燕乐)、祭祀、礼仪、仪仗等场合。《宋史》和《辽史》均记载,皇帝仪仗中有用铙的吹鼓手。镲也是旧时军队的响器。全国宗教寺院都有铙钹,是道教、佛教(包括蒙藏喇嘛)的“法器”。镲更是各种戏剧、音乐和歌舞的常备乐器。隋朝宫廷的九部乐中的五部和唐十部乐中的七部,均规定用钹。隋唐时期已将镲用于鼓吹乐。清朝宫廷的鼓吹乐《铙歌乐》对镲更为重视,用于祭祀、朝会、宴会、出行和停留时,以及出师、宣捷、凯旋的祀神拜天行礼活动。

  镲在民间,已盛行约1500年之久,至今历久不衰。普遍用于各地的戏剧、器乐、曲艺等场所,如“陕西鼓乐”(用大小铙和大小钹多达四种)、“山西八大套”、“冀中管乐”(用大小钹铙三种以上)、江苏“十番鼓”、“十番锣鼓”和“北京寺院管乐”等,以及昆曲、粤剧等地方戏曲和苏南吹打等民间器乐合奏,舞龙、舞狮和歌舞等,几乎无不用镲。民间击镲的技法很多(如上所述),还有一些特殊的击镲技法。如有些民间乐队和说唱伴奏,用槌棒敲单片镲的边发音;“福州评话”用镲是右执单片镲,用套在右拇指上磁环击镲边发声,同时左手可持小棍击镲;四川曲种“荷叶”也用单镲伴奏;侗族的小镲(直径9.8厘米)也是用槌敲击。

  中国民间的镲种类繁多,有些名称有别,有些形制和用途特殊。如西藏用于寺院和藏戏的镲,称“布哉”、“布筒”和“博其”;纳西族的镲似钹而较厚,称“叮响”;蒙古族直径7.6厘米的镲,似钹却称“碰盅”(与小钟形的“碰铃”或“星”同名);河南戏曲、秧歌和乐队用的镲称“铰子”;北京寺院管乐用的小镲称“銛子”。有些特殊的镲,如宁夏回族的“环镲”,是在成对镲的边缘装有一圈能活动的小环,击镲时环镲相碰,增加一些唰唰声,也可单独摇镲使环碰镲发声。更奇特的是,镲被用作一种服饰:如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族,在萨满服前后挂一些似镲的金属圆盘,表演活动时互碰发声,称“铜镜”,实际也是起自殷商、古代照脸用的、形状像镲的镜子。无独有偶,西藏珀尼族妇女的服饰,也常在后背挂一面直径约30厘米的钹。

  镲伴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在中国流传也已有1700年之久。镲至今在世界许多地区仍备受重视,可谓生命力长盛不衰。中国现在是世界上镲类乐器最丰富、流行最广、最受重视的国家。中国东西南北中所有省市自治区,没有一个没有镲的;13亿人口56个民族中,共计44个民族都用镲。镲必将伴随人类的文化生活与世长存。

本文由'庾阳'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