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滥竽充数”中的“竽”

  “竽”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相传是人类始祖女娲制作出来的。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距现在有3000多年的历史。

  竽,古代吹奏簧管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韩非子·解老》:“竽也者,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等唱则诸乐皆和”。其形状如笙而较大,在汉代乐俑和石刻画像中多有吹竽的图象。竹制竽管,管的下部有簧片,前后两排插在木制的竽斗上,竽嘴也为木制。古人黄滔据此写有《省试——吹竽》一诗:“齐竽今历试,真伪不难知。欲使声声别,须令个个吹。先后无错杂,能否立参差。次第教单进,宫商乃异宜。”

  竽能表达人的情意,既能娱人也可自娱。在春秋战国时期,尤为重视,传说中的“滥竽充数”这个典故也是出自春秋战国。

  《韩非子.内储说上》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涽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这个典故是说:“处士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但是他看齐宣王喜欢听竽,又看到这是几百人的大齐奏,可以浑水摸鱼,于是就趁机混在三百人中间,摇头晃脑假作吹奏状。而宣王死后,涽王继位。这位涽王不喜欢听大合奏而喜欢听独奏,要一个人一个人的吹。南郭先生自知不行再也混不下去了,为了怕露馅,赶快自动溜掉。”

  这就是“滥竽充数”的典故。这个“滥竽充数”的典故用起来还有一种意思,除了比喻没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的人不称其职以外,还有一种是卑称,用来表示自己才疏学浅,自谦的意思。

  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唐代竽三支。吴竹竽二支,分别长87、78.8厘米。斑竹竿一支,长91.8厘米。竽斗木制,髹漆,十七管,有细长的吹嘴。与当时的十七簧笙相似。

本文由'甫山彤'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