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武侠情结
近日,影视屏幕中又开始掀起一股武侠翻拍风,古龙的《天涯明月刀》的宣传占据各大网站的头条,而新版《四大名捕》也已登录到各大影院。可以说,武侠小说、武侠剧一直都是中国人喜爱文化,多次翻拍改编,每次出现依然能博得很大的关注。自古以来,中国人似乎就很崇尚武侠世界里的侠义精神。
武侠(配图)
中华民族的尚武性格可追溯到上古时期。部落间激烈频繁的交战促使原始先民们非常重视武备教育,并对孔武有力、作战勇猛的战士甚为推崇。先秦时期,民间社会出现了一批武艺高强的武士。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先秦时神射手养由基“百步穿杨”的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汉赵晔《吴越春秋》里还记录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较完备记录的女剑士——越女。她开创的越女剑法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仍能找到影子。但这些武者都未将武术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很难称他们为“侠”。真正将武与侠合二为一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一批刺客、游侠。“侠”一词出现于战国晚期,是“养士”之风盛行的产物。在最早的武侠中,最著名的有豫让、聂政、荆轲等人。他们并不全都精通武艺,但最初都是蛰伏民间下层的豪杰或游侠,后来受到某些权贵的赏识和敬重,于是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舍身行刺这些权贵的仇人。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中国最早期的武侠人格特征和伦理价值取向:士为知己者死。这一新型观念对民间社会影响重大,知恩图报,从此成为中国大众的行为规范和积淀于文化深层的古老民族传统。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塑造的那些“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士形象在千年之后仍然显得光彩照人。而边塞诗派则第一次将侠义精神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实现了侠义的升华。宋之后的封建王朝,专制制度强化,政治上实行高压统治,吏治腐败,民不聊生,使大量下层人民铤而走险。他们聚众结义,杀富济贫,并多聚集在大山深处,形成了武侠赖以栖身的另一个场所:鸀林。这时期的武侠重结义,尚群体,多有改朝换代、蘀天行道的壮举,其意义大大超出传统行侠的范围。如梁山泊好汉和方腊等。他们的行动将武侠精神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至此,武侠以“为民除害”“为国争光”“维护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其形象和独立崇高的人格精神都已臻成熟完美境界。武侠成为佩剑的民间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广大民众所崇拜。回顾武术和武侠漫长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武侠情结由来已久。中国人崇拜武侠闻名于世,从《水浒》到《七侠五义》,再到金庸先生笔下梦幻般的武侠世界,令多少少男少女迷醉!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以金庸、梁羽生、古龙为代表作家的武侠小说畅销海内外,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明星迷倒全世界无数影迷,根据武侠小说改编、由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还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将中国的武侠文化推向全世界……中国人的武侠情是浓厚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武侠小说被一遍又一遍地翻拍,一遍又一遍地放映。武侠是中国人心中的梦,虽是虚幻,却能使我们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对于在社会上辛苦谋生的人而言,还有什么比保存一份梦想更珍贵的感受呢?中国人的武侠情结,来自对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渴望;来自对理想人格、理想爱情、理想社会永不停止的追求。侠客身上体现的正义、善良、诚信,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本文由'谯寄柔'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