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于特点的弹拨乐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流派纷呈而流传于世,至今还深受世人的喜爱。

  十面埋伏

  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汉军刘邦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兵力孤弱、迎战不利。《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歌声传入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项羽收集残部,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天明,刘邦发现项羽已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向性的作用。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音乐家、艺术家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人在演奏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曲的艺术魅力又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尤其是进入19世纪后电声乐队的风靡全球,促使一些音乐人把目光也转移到了古曲《十面埋伏》的身上。在这些“转型”的作品当中,以“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最为出名。

  “女子十二乐坊”是由十二名女性演奏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演出形式。在2002年的专场音乐会上,以一曲《感谢年华》介绍其组成成员。其中在介绍其琵琶成员时,演奏的就是改编后的《十面埋伏》:开始时用电声乐队的架子鼓打出固定节奏,琵琶演员根据节奏演奏出“列营”中的一部分,继而转入“小战”乐段,展示琵琶“煞弦”的技巧,最后在“大战”烘托下,以“追兵”的后半部分果断干练的结束全曲。其演奏技法跟古曲的演奏技法大致相同,但是传统的演奏形式是以独奏为主,而“女子十二乐坊”则通过多人齐奏和加入了电声乐队伴奏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原来就很激烈的战争场面变得更有气势,使人跟着乐曲的节奏走,演出效果极佳。

  《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琵琶古曲,它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的表现了一段真实而又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不愧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本文由'努力啊大以蓝'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