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活态传承”莘庄钩针编结的“黄金时代”
在莘庄钩针编结的“黄金时代”,金龙华组建的编结社几次三番改善了村民、同事、残障人士困窘的生活。她过去生命中所有的荣耀和辛酸,都与这门手艺紧紧相连。当年的“十万织女”莫不如是。钩针编结之于她们,不止是一门手艺,还是与个体记忆紧密扣合的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生活方式消逝了,传统文化和工艺技巧的DNA,如今正通过“非遗”保护来传承延续。极少有民间工艺一开始就以“纯艺术”的姿态面世,而往往是为了迎合实用需求而出现,有市场,才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才有存在的必要。在今天的“非遗”保护中,通过新需求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找到新的“生存基础”,是一种积极的思路。上海在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共计157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49项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区县也陆续确定了区县级名录项目。对这些项目,上海的保护思路大体一致: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和做法,对“非遗”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品牌价值、符号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生产性保护融入大众、融入当今生活;对于因时代变迁而失去生存基础的项目,通过功能转换等努力让它们重新实现价值。
本文由'打狗乐儿'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