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场外的甲午战争:皇帝得到假情报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永远是咱们这个民族内心的一种隐痛,如今的钓鱼岛问题就是当年战争失败的后遗症之一。对清国战败的原因,知识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说是由于慈禧挪用海军建设经费,导致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战舰被日本人买走;有人说是清国海军将领现场指挥失误,本来应该极力攻击对方的运兵船,清军却选择了攻击一般舰艇。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不完全。在我看来,甲午战争有两种,一种在战场内,一种在战场外。战场内的战争,清国失败了;战场外的战争,清国失败得更加难看。

  1894年,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兵入朝,与日军在牙山交战。当时,叶志超部兵力约3500人,日军约4000人,人数上稍逊日方,然而,当时的清国是朝鲜的宗主国,又是受朝鲜政府之邀去的交战地,在某种意义上属于正义之师,有一定的民心基础。然而,战争只进行了16个半小时,清国大败,死伤500人,而日军只死伤了82人。叶志超率部逃命。这本来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败仗,然而,叶志超们在电奏中却将这场败仗描述成大捷,说是倭兵二万余人突来围袭,清军奋勇对敌,鏖战六小时,倭兵死者千七百余人,清军伤亡三百余人。听了这个消息,患有强国急躁症的光绪帝无比激动,立即颁赏银二万两,并将叶志超提拔为驻平壤诸军总统。叶志超做了清国驻朝鲜军总统后,率领的军队比绵羊还软弱,打一仗败一仗,9月15日平壤失守,2万守城将士,死伤和被俘的达到1.6万。叶志超率残部狂奔6天逃回国内。

  在专制政体下,皇帝统揽一切,只要他想管,什么事都可以插一杆子。皇帝得到的情报准确,他作的决策可能符合实际,军队在战场上就会有所作为;皇帝得到的军情虚假,其决策必然错误,战争的后果自然也就不堪设想。在官场风气这场甲午战争中,清军自己打败了自己。

  在民心的甲午战争中,清国也是惨败的。1894年7月某天,《旧金山早报》记者准备采访清国驻当地领事,由于领事英文不好,他转而采访领事的秘书王先生。这位王先生体格肥胖,为人和蔼,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此君无论美国报纸如何刊登战况,都不相信清日之间发生了战争,每次提到2000名清国海军官兵因遭日军炮击溺水身亡时,他都会发笑,从来没有想过认真核实一下,并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该报接着采访了在旧金山经商或做苦力的华人,他们都不关心战争,对2000名清国海军官兵死亡更是无动于衷。与日本侨民战争期间的全民动员、踊跃捐款迥然相异。

  仔细想来,官场的弄虚作假也好,侨民对国家事务的冷淡也罢,都跟皇权制度有着内在关联。皇权体制是极其自私的,它维护的只是一己、一家族的利益,统治者对下级官员的选择、提拔也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谁奴性最重,哄自己最开心,就将权力、金钱、美女的馅饼赏给谁,官员成天考虑的不是如何尽职尽责,将分内的工作做好,而是怎样赢得上位者的欢心。置身海外的清国人对国内战事冷漠,则是由于清国长期以来歧视侨民,认为他们背叛社稷,根本不关心他们在海外的生死。既然皇家平时没将侨民当回事,现在国家有难了,侨民自然也就觉得事不关己。

本文由'马佳祺祥'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