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老外称公租房“真幸福”讽刺谁?
11月13日,北京市新闻办与十八大新闻中心组织中外记者参观采访本市最大的公租房项目。中外记者们来到石景山区京原路7号公租房项目。已经竣工的8栋住宅楼,穿着鲜艳的黄色外衣,矗立在敞亮的小区中。住宅楼旁边,幼儿园、超市、菜市场、公共食堂、洗衣房应有尽有。北京老百姓真幸福!第一次来到中国、中文还不是很流利的一位韩国记者说,虽然是在冬天来到北京,可感到这座城市很温暖。市民能住上这么好的公租房,真令人感叹。
能让外国记者发出市民真幸福的公租房,肯定建的很漂亮,这点没有人怀疑。但由于是官方有组织的参观,公租房就具有样板性质。样板就有特殊性,特殊性缺乏普遍意义。因此,北京个别的公租房让外国记者感叹真幸福,大多数住不上公租房或公租房质量不好的北京人很难有幸福感。
关键是,中国房市当下正处于调控尴尬期,安居依然是民生难题。连小学生记者都向住建部部长发问:怎样让房价降一点?而部长也只能用面包会有的来回答...可见,一栋或几栋让外国记者赞美感叹的公租房,不仅改变不了中国社会难得安居的民生现实,反而显得极具反讽意味。
政府主导的保障房建设是舒缓高房价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等。其中新闻源中提到的公租房,主要是保障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不过,公租房建设并不如意,以北京为例,被记者赞叹的公租房建设项目,目前能够为北京提供2436套公租房,解决7000人的居住问题。到年底也只能再解决6000套公租房配租任务,这些公租房即使质量很高,但在数量上对在京需求者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扩大到整个的保障房建设,北京的情况是今年计划建设、收购16万套,竣工7万套。截至10月底,本市已累计新开工15.3万套,完成今年计划任务的95.6%,并基本建成7.7万套。皇城根下,北京的保障房建设算是好的,可也存在这建设步伐缓慢,年度突击完成的情势(保障房建设纳入政绩考核)。
整体看来,各地对保障房建设并不积极,资金投入不到位,而且保障房建设存在地段偏、质量差、设计不人性化等瑕疵,保障房本身并非安居之所,而仅仅是遮风避雨之所。这样的保障房和新加坡组屋在安居内涵和幸福体现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更重要的是,一方面,保障房的申请条件非常严苛,导致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难以享受保障房待遇,因而保障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空置浪费的情景;另一方面则是分配上出现了不公,有些人利用不正常的关系或特权把不该享受的保障房褫夺为投机房,而享受保障房的弱势群体却申请不到保障房。
总言之,在房市乱象难以厘清,宏调效果并未契合民意的情形下,保障房应该成为房市最效的惠政良药。商品房的高价不妨让市场杠杆去调节,公共财政和公共实施,应该担负起弱势群体的安居保障责任来。即在各层次的保障房财政投入要足额,数量质量要跟上,分配机制要健全,实现公权力从政绩到民生的真正转型。
如果说保障房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对于外国记者对样板廉租房的赞叹而沾沾自喜,对与广大的无房户和背负房奴负担的群体而言,不啻极大的伤害。当然,也是对保障房建设的强烈讽刺。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一栋令外国记者赞叹的公租房,不仅说明不了问题,反而更加凸显房市的尴尬。等到所有蜗居者、房奴和无房户都住上了被老外赞叹的公租房或保障房,中国百姓的幸福才是现实可感的。
本文由'甫香阳'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