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南平崇蛇习俗

  闽人崇蛇,福建的先民闽越人早在秦汉时期就以蛇为图腾崇拜。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有说道:“闽,东南越,蛇种”。 西汉以后,福建的崇蛇习俗仍随时可见。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闽越人在汉武帝平定闽越后,逐渐消失并融合于汉民族之中,但作为闽文化的很重要特征之一的崇蛇习俗,仍广为流传于民间。至今在八闽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崇蛇、祭蛇习俗,位于闽江中游的闽北古镇—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的樟湖镇更是保存了众多比较完整、原始的崇蛇习俗,可谓是崇蛇习俗的”博物馆”。 据《南平市志》和当地文化站收集的史料记载:相传古老的时候,樟湖镇濒临闽江畔有一株千年古榕,树下有群蛇汇聚于此,当地百姓以其为神,于是建了一座蛇王庙,供人们焚香烧纸,虔诚礼拜。渐渐便形成一个传统的节日,即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到二十一的游蛇灯和七月初七的迎蛇会。 迎蛇会又称赛蛇神。明代文学家谢肇闹在他的著作《长溪琐语》中就有“(福州)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坂(即樟湖板,今福州方言仍称之为朱船坂),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缠人头,出赛”的记载。这一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通常农历6月间,这里百姓家家户户都到野外山上田里忙捉蛇,至迎蛇日那天,老老少少纷纷携蛇到蛇王庙前参加比赛,以捕到的蛇大小论奖。再将大蛇装进“香亭”里,结彩挂花,由四位彪形大汉扛着出行,其他人则手执活蛇相随。游蛇时旗幡招展,鸣锣开道,铳号震天,蔚为壮观。参加游蛇的人,用湿毛巾缠住蛇颈,或将蛇握于手中,或绕于臂上,或盘于胸前,或缠于颈处,边走边舞。沿街每隔20~30米设一口水缸或置一水盆,让迎蛇者把水浇于蛇身上,使蛇得水后昂首舞尾,张口吐舌,活跃如龙。游蛇队伍所经之处,家家开启大门,点香火,燃鞭炮,恭敬迎送,场面十分有趣。迎赛后,复将蛇送回江里放生,回归自然…… 如此的蛇文化,实不多见。迎蛇会与蛇王庙、游蛇灯,共同构成了樟湖蛇文化节的主要内涵,同时也成为闽越风情一道独特的景观

本文由'一只昌黎呀'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