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关帝信仰
东山人历代都很崇拜关公,家家户户家中大厅堂都悬挂关羽神像和楹联。外甥结婚,舅父必要赠送一套“母舅联”和关帝神像及楹联,形成一种城乡民间风俗。 为什么东山人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关帝像呢?关帝名羽,字云长,河东解州常平村宝池里人(今山西省运城常平村)。他一生以忠、义著称。他具有忠君爱国、神勇威武、待人至信、事友仗义的高尚品德,为历代人们所敬仰,被尊为神明。历代皇帝都给于封敕,从侯而公而王至帝,清顺治九年(1652年)敕封为“忠勇神武关圣大帝”。至光绪五年(1879年)关羽封号已达28字,合称“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痛心疾首诩 赞宣德关圣大帝”。 早在唐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五十八姓将士开拓闽南,建置漳州,部分将士也到东山岛开发建村,并从祖籍地引来关圣帝君香火。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五日江夏侯周德兴亲临东山建铜山城,以防倭寇,建关王祠, “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就有许多官兵、民众前往膜拜,香火鼎盛。因祠庙太小,不能容纳多人,到正德三年(1508年)云霄吴子约及铜山善士等九人募众资财扩建,经四年建设于正德七年(1512年)二月落成。庙之规模雄伟壮观,为八闽之冠,而且香火鼎盛。 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为关帝庙撰写长楹联,表示对关帝的敬重爱戴之情。郑成功驻铜山时,也到关帝庙进香,传说他在1661年收复台湾之前曾到东山关帝庙抽签,更坚定他收复台湾的决心。施琅将军在康熙年间从铜山出师统一台湾,也多次亲临关帝庙祈签择日。明万历年间朝廷派铜山水寨官兵戊卫澎湖台湾,1661年,有500多铜山青壮年跟随郑成功赴台湾。这些铜山人为求得外出平安,把关帝香火带在身上。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实行惨无人道的迁界政策,使东山岛成为废墟。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铜山复界,回归者只有十分之二、三。清政府对这些回归的铜山老百姓,采取放弃蔑视的态度,以奸民看待,不准注册入户籍,任意欺凌。传说,关帝闻讯后,策马前往漳浦,向县令陈汝咸辩诉,取得县令同情,表示要向康熙帝奏议。关帝回庙后又托梦岛上各大姓族长,敦促各姓到关帝庙里开会,商议申请入籍事议。各族长立即会集庙中,悟得关帝托梦缘故,无不感恩戴德,稽首跪拜,立誓愿做关帝裔孙。康熙四十年(1701年)漳浦知县陈汝咸见铜山民情纯朴,才允许编入黄册。铜山人民感念关帝,信奉关帝,因此立户名“关世贤”,但仍作为军籍处理。康熙五十年(1751年),铜山父老又上书请求入户籍,经过审议,才将铜山城各姓立为一户,批准户名“关永茂”,补入十七都六图九甲,正式编入清政府户籍,东山人民才被批准承认为清朝子民,豁减赋税徭役。这样,铜山人民更加把关帝做为保护神,对关帝信仰越来越广泛。为了感激关帝恩择,从注册之日开始,家家户户悬挂关帝神像和对联,作为家中保护神奉祀。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帝逝世纪念日)、六月廿四(关帝诞辰日)为全岛人民谒庙祭祀日子,一代传一代,成为东山城乡的风俗习惯。
本文由'寂灭凌菡'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