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佳庆团圆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据史载,早在周代,中秋期间就有举行“迎寒”和祭“夕月”活动。到唐、宋时,民间才逐渐形成中秋节的风俗。中秋节因适逢“三秋”(孟秋、仲秋、季秋)这半和接近秋分季节,所以,八月十五日晚上的月亮比其他月份格外圆和明亮。这天晚上,当天高气爽,皓月悬空之时,人们合家欢聚,观赏明月,吟诗唱和,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那些旅居客地异乡游子,抒发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中秋赏月的民俗,民间有“唐玄宗梦游月宫”的传说。相传唐玄宗年间(713~756),一个中秋节的夜晚,唐玄宗梦中见一道士邀他游月宫。那道士将手杖向空中抛去,瞬间,天上化为一道银桥,唐玄宗飘飘然地来到了“广寒月宫”。在晶莹剔透的仙山琼阁中,嫦娥热情地邀请他进宫,并命宫女端出仙饼请他品尝,让宫女们为他歌舞,还亲自送他出宫。回到人间后,唐玄宗记下仙女的舞曲,整理成美妙动听的《霓裳羽衣曲》,并下旨将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还命人仿做他在月宫里吃的仙饼.因仙饼呈圆形状,酷似圆月,所以人们就称它为“月饼”。从此后,每年中秋节之夜,人们祭月、赏月、吃月饼,成为民俗,流传至今。莆仙地区和全国一样,莆仙民间俗称“做秋”,亲友之间例行送礼,叫送秋,是个隆重的互敬礼仪。送秋的礼品,主要是是月饼、特产香芋、板栗、兴化粉、花生油和其也食品。莆仙民间中秋节的晚餐,主食是香芋煲和香芋炒米粉。香芋是莆人的特产,学名槟榔芋。莆仙香芋的上端环绕有此红色的花纹。其纹理质地柔嫩,呈粉红色。将香芋去皮稍蒸切块,再佐以板栗、香菇、猪肉等,然后添加适量的红酒,做成一道美可口的莆仙香芋煲,莆仙民间俗称“空芋”。若将香芋去皮用水煮,再佐以适量的板栗、香菇、猪肉、芹菜、芥蓝菜(红苋菜)等,煮熟后,加花生油(或猪油)和汤水,然后与兴化粉烩炒,便成了一道色味俱佳的莆仙香芋炒米粉了,莆仙民间俗称“芋群米粉炒”。米粉,又称兴化米粉,是驰名海外的莆仙特产。许多出国留学的学子和到外地工作的人员,往往要带一两箱兴化米粉作宵夜之用。因为,米粉只要冲上开水便熟了,加上适量的盐、酱油、花生油(猪油)、味精,拌上小葱等佐料,即成上好的点心。但炒米粉要有一定的技艺,炒的米粉松嫩又不粘黏糊,实属不易,非下一番功夫练习,才能掌握其烹调方法。中秋节的晚上,莆仙乡村都有演莆仙戏和演奏十音八乐的风俗。每当更深月白,笙箫声传,倍添几分诱人的秋意。而人们到涵江白塘泛舟赏月,更是欢度中秋佳节的乐事。白塘位于涵江南面的郊野步域面积积300多亩,是莆田南北二洋面积最广阔的一个水塘,为莆仙地区重要的景点之一。每逢中秋之夜,沿塘各村,都要点灯结彩;莆仙戏、十音八乐、伡鼓等乐声喧天,笙歌遍地。当华灯初上时,来自本市和海内外的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塘畔人山人海,笑语声喧;塘中泛舟赏月,吟诗诵赋,猜迷对歌,通宵达旦,热闹非常。20世纪80年代,莆田市政府和民间将中秋节当作重要的节日给予高度重视,市县区常举行各种中秋茶话会,开展海峡两岸人民寻根问祖、思亲恳谈等活动,为祖国早日统一,国家繁荣富强献计献策。
本文由'巴蜀宏钦'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