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甘孜藏戏

  甘孜县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是对能歌善舞的甘孜人民的真实写照,县内藏戏表演十分普及。目前,县境内的藏戏可以分为羌姆、阿姐 拉姆、协、夏卓等,简述于后;

  1.羌姆:意为寺庙跳神。它是宗教意识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来源于藏族早期笨波教的祭礼舞蹈,甘孜各教派的羌姆大约在公元八至九世纪由西藏传入。跳神的时间和次数根据各寺的具体情况而定,地点一般在寺院内大殿前的广场上,是属一种具有严密程序的舞蹈艺术,无论提动作的组合,还是队形的变化,各寺都有一定的规范程式,通过专门负责舞蹈训练的舞师,依照跳神舞谱的指点和自身的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乐器主要有 大鼓、钹、长号、海螺、法铃、唢呐等。击鼓是舞蹈中最为重 要的节拍指示,从舞蹈的内容表现形式大体可以分为驱邪禳灾舞、护法保佑舞、赐福消祸舞、祭祀娱神舞,神鸟仙兽舞等。

  2.协:又叫弦子。在甘孜县境内有孔萨协钦、仲萨协、 格达协,郎扎协等,其中白利寺五世格达活佛创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格达弦子尤为著名。起初用此歌舞祭祀亡魂、超度灵魂、免荒灾。以后逐渐丰富其内容而流传于民间。表演 时无伴奏乐器,起舞时,男女两队轮歌共舞,围成圆圈,相对而立,男演员抬头,女演员低头,沿着弧线,先慢后快,边歌边舞,舞蹈的脚步动作娇健,带有夏卓的风韵。据说格达活佛写了二十四首诗歌,并教演员唱, 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格达弦子有唱跳的民间舞。

  3.夏卓:俗称踢踏舞。甘孜踢踏舞最先是由西藏传入的一种舞蹈形式。大约在300多年前由甘孜寺、大金寺僧侣从西藏日喀则学回。最初其内容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上师、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为主。夏卓传到甘孜之初由寺庙掌握,表演者皆为男性,一般都在每年秋季进行表演,后来流入民间后则无时间和性别的限制,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表演时舞者身着盛装但不佩腰刀,脚或腰部需挂1串响铃,以增添音响色彩。解放后,踢踏舞经过业余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继承借鉴,广采博收各种踏步的节奏长处,形成了 甘孜踢踏优美的踏步旋转,侧身腾跃等独特的技巧动作,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

本文由'毕英逸'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