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民俗
围鼓即“围鼓子戏”,又称“坐堂戏”。表演者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十人,既是演员又是乐手,一人一角或一人多角。演唱时不化妆,也无表演动作,全凭唱腔、道白表现戏曲故事;采用民间小调或地方戏曲的音乐。多受聘于民间红白喜事,亦有逢节日临时定点演唱者。
新中国成立后,围鼓演唱活动继续流行,且注人新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姚度山、李健军等创作的《按小华》、《献图》等,便是具有全新内容的围鼓戏。1976年,孙文辉、杨运镇等在围鼓基础上创作花鼓坐唱《硪歌嘹亮》,演唱者加进表情动作,唱演兼有,场面热闹。不久成为全区一个新的地方曲种。
本文由'水乐家'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
相关推荐
-
上饶民俗串堂班
音乐,婺源,上饶,云锣,串堂班是信州区、婺源民间每有婚嫁寿诞等喜事是被请去在宴席间演奏,场面十分热闹。客人边吃喝边听奏乐,别有一番趣味。串堂班是一种民间音乐组织,成员一般六到八人,有的是以此为生的乐队,有的是农闲时临时邀集而成,如今基本上是后一种。串堂班有大锣、云锣、小锣、鼓、钹、唢呐、笛子、二胡、京胡、三弦等乐器。每人擅长二三种乐器,班主由文、武场技巧全面者担任。打击乐器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担子上面,可挑可拆,便于串堂。腔调有微腔、京腔...
2023-05-04 19:21:17 -
抚州节日习俗
体重,祠堂上,又称,菖蒲,正月初一称“春节”,俗称“过年”。凌晨家家户户鸣放烟花爆竹来接年。祭祖完毕,晚辈向长辈拜年。早餐,炒青菜(大多数以芥菜为主)1碗全家共食,其意清清吉吉。餐后,城区居民多去亲友或邻居家互相祝贺春节;农村群众多往祠堂上新丁,生男孩可领丁饼1双,生女孩只记下生辰、名字。男人不挑水,女人不洗衣物、不动针线。初二至十五的每天上午(不含初三或初四),继续走亲访友,但下午一般...
2023-05-04 19:20:16 -
四川金钱板
节奏,句型,遵义,又称,四川民间曲艺品种。表演者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中两块竹板上嵌有古铜钱而得名。又称"打连三"、"三才板"、"金签板"。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及贵州遵义、铜仁、毕节等地。约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民国后即通行今名。当时的民间艺人杨永昌、闵贵廷、万年宽等人对金钱板演唱艺术颇有贡献。杨把川剧高腔定上曲牌名称,并归纳出主要板式及打法,对金钱板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金钱板的唱词通俗易懂,段末一句略有拖腔。句...
2023-05-04 19:04:29 -
于都客家锁呐
于都,辣子,中原,音乐,自从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不得不离开沃野千里的中原故居,举家举族“衣冠南下”展转迁涉,终于安营扎寨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将自己称之为“客家人”。客家人不仅带来了中原文明,更与土著畲族人相濡以沫,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而于都客家唢呐便是这浩如烟海的客家文化宝库中一朵艳丽的山茶花。于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早在一...
2023-05-04 18:58:53 -
四川盘子
革新,琵琶,又称,部位,四川民间曲艺品种。用竹筷边敲瓷盘边歌唱。过去又称唱盘子、唱小曲、碟子小调等。主要流行于川东、川西一带的城镇乡村。起源于民间流行的"打盏儿"。清光绪年间,巫山一带有盲艺人敲碟子唱小调。20世纪20年代,湖北民间艺人入川卖艺演唱碟子小调,深受群众欢迎,因而在四川流行开来。演唱者一手持瓷盘,一手持一巧,敲击盘边、面、背、底等不同部位发出不同的音响,有颤、滚、滑、点等不同技法,所唱曲调多为民间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23-05-04 18:36:10 -
宿迁民俗文化
又称,流行,音乐,组合,地花鼓又称“对子花鼓”。清同治年间开始在益阳流行。多于春节或重大喜庆节日演出。分一旦一丑单花鼓,二旦一丑双花鼓和多且一丑或多旦多丑群花鼓几种。当地人称丑为“小花脸”或“三花脸”,头戴无边草帽,系白裙,执青折扇,演出时多走矮子步。旦着彩衣裙,戴凤冠,演出时一手舞巾,一手舞扇,多走摇步、膛步、云步和闪步。向有“旦角风摆柳,丑角巴地梭&...
2023-05-04 18:09:42 -
益阳民俗之猫舞
又称,桃江县,益阳,各显身手,猫虎形状相似,故猫舞又称“虎舞”,流行于桃江县。表演时,由一儿童扮“虎”,身着虎皮纹衣裤,头戴虎盔;另一成年男子扮“武士”;手持钢叉,“虎”由钢叉导引,每逢入户,即翻跟斗跃人堂屋,而后尽情翻舞,或随叉跳跃,或依叉伏地;周围则由另一部分人表演拳、刀、枪、棒,各显身手。两者相互配合,十分热闹。到表演结束,&ldquo...
2023-05-04 18:07:51 -
上犹大型民间灯彩
团龙,音乐,麒麟,显示,赣南是我国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有着众多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发源于上犹、赣南独有的大型民间灯彩"九狮拜象"就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客家文化遗产。据说:"九狮拜象"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在广东、福建等地引入的龙灯、狮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灯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原多为"姓氏龙灯",是为了显耀家族势力,人丁兴旺,或显示本姓中有人做过皇帝、宰相等大官。后来逐渐淡化了姓氏色彩,具有祈福、驱邪、歌功颂德、展示威武强盛、喜庆娱乐...
2023-05-04 18:04:29 -
山区人的时髦
流行,路边,滑竿,的人,滑竿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至今仍在民间流行,只不过乘滑竿是山区人的一种时髦,也别有一番情趣,特别是抬滑竿的人报路象在表演对口相声,如见前面有两位姑娘,必须小心让路,前面抬夫报:“路边两朵花”,后同抬夫回答:“过路莫挨她”。假如前面来了很多人要与滑竿争道,前面抬夫报:“天上一朵云”,后民抬夫随答“地上一群人”等等。...
2023-05-04 18:02:37 -
四川相书
又称,长江,相书,醒木,四川曲艺曲种。又称四川口技、隔壁戏。一名演员在高约5尺、宽约3尺的布帐内,凭一张嘴和几件简单的道具(如醒木、铜铃、碗、碟)摹拟各种音响描绘环境,摹拟人物对话,陈述故事。流行于成都、重庆等地。长江下游一带的"隔壁戏"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传入四川后逐渐形成带有方言特点的四川相书。常用谐音、语误、吟诗、歇后语、打油诗等引人发笑,以幽默讽刺见长。著名相书艺人有曾炳昆、改编创作的新曲目有《骗总爷》、《写对杀猪...
2023-05-04 17: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