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滑坡急需提倡“耻感文化”
近日,一些文化媒体刊登了有关余秋雨的访谈文章。有小编问余秋雨: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一现象在考验社会的道德底线。你认为公民道德滑坡,可以归结到读书少的原因吗?余秋雨说:不能这么说,这事比较复杂。社会公德是滑坡了,重建比较难。在古代,人们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总有一种力量在看着人们的行为,大家都倡导积德行善。自古以来,我们建立了礼义廉耻的文化结构,“耻”作为文化结构的最后一道阀门,是底线。有人讲,中华文化是“耻感文化”。君子之道,也是以耻作为最后的防线。做了坏事自己感到羞愧,别人也为他而羞愧,这样的文化氛围,亟待倡导……如今社会大环境下,“耻感”“耻感文化”氛围日益淡薄,社会道德和行为标准几乎没有了道德耻辱感的位置,甚至有的人完全放弃了道德感、羞耻感和耻辱感。像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这些“毒食品”蔓延在我们的身边,这些食品安全问题至今仍令人惶恐不安,而近期“毒胶囊”事件,引发的药品安全问题,更是在生命安全、健康安全的防御和保护方面,令人无所适从,充满焦虑。文化圈中的作家文人抄袭、骂人……这样的寡廉鲜耻者也不在少数。娱乐圈中的艺人要走上“星”途,必须伴随着“性交易”“艳照门”“潜规则”这样的炒作,而且多多益善。学术圈中被曝出的专家、教授的“抄袭、剽窃”等欺世盗名的学术丑闻,亦常见诸报端……面对这些,人们看到的是畏惧感、羞耻感、是非感的严重缺失。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扬子法言》君子卷中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体现的就是中华文化中的“耻感文化”。我们感到现在已经是非常有必要去质疑我们的现有生活,我们的现有道德标准,我们的人性和欲望,去提倡一点“耻感文化”……因为知耻,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懂得了在社会生活中,什么行为是正当的,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什么是耻辱的,什么是该受到谴责的。考察人类行为,我们正是因为有了内省观察,有了批判审辨精神,有了羞耻感、耻辱感和“耻感文化”,我们人性的灵光才战胜了人的动物性、兽性,我们才有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我们的义务、节制、正义、勇敢、创造、奋斗、诚实、感恩、博爱等高尚生活,什么是我们龌龊的、野蛮的、恶的生活……所以,耻、耻辱、“耻感文化”,可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素养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最深的道德考量,是需要我们必须珍视的一个道德符号。今天的社会非常需要这种“耻感文化”。斯宾诺莎的 《伦理学》中说,耻辱是从我们感觉羞耻的行为产生的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实际上就是道德的耻辱感,反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感,它是道德的良知,是行为的理性精神,是对人类基本的道德尊严和价值尺度的坚守和维护。有了耻辱感,我们就不会让思想和行为变得背弃人性善恶原则,背弃崇高道德原则。而且,这种原则,更应成为我们生命的一种质量,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的一种品性,为我们所永远具有和追求……无疑,现在在社会生活中,提倡这样的“耻感文化”,应该是公民教育的题中要义。
本文由'独浩然'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