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季文子的婢女不穿绸缎 驭马不吃粮食
春秋战国的时候,鲁国的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是宣公与成公的国相,但他的婢女不穿绸缎,他不给驭马喂粮食。惹得旁人劝告文子:“您身为鲁国上卿,给两位君主当过国相,而婢女没有绸缎,驭马不吃粮食,别人不仅会认为你为人小气,也会使国家脸上无光。 ”文子不以为然:“我何尝不想让婢女穿得好,让马吃得好,但是我看见国都的人民,有不少父兄吃得粗糙穿得破旧,怎么敢随心所欲?做国相要知荣辱懂羞耻,我只听说道德高尚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婢女穿得华贵,驭马吃得精细,能给国家带来光彩。 ”季文子这番话不仅仅说明他关心人民疾苦,不攀比,不羡慕奢侈,还反映出他心目中清楚何为荣誉,何为羞耻。因为知耻,其行为有所规范,做事讲究原则。当文子心存耻感和不让国家蒙羞的畏惧,他才做到了严格地自律。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有羞耻感。真正懂得廉耻的人,一般不会有意去做越轨的事情。孟子在 《尽心上》中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感文化缺失,几乎成为当下社会的万恶之源,危害多多,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之中。一些媒体指出,“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可以听任污染泛滥,可以生产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产品;官员为了创造政绩,可以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大搞强制拆迁;法官为了迎合权力或资本的需要,可以违背法律精神,做出枉法裁决;作家为了得到更多的版税,可以炮制连自己儿子都不敢给看的下三滥作品;学校为了创收,可以贩卖文凭;运动员为了金牌,可以服用兴奋剂;裁判为了金钱,可以吹出黑哨”。我以为比这些事实本身更可怕的是,他们虽然做出了很可耻的事情,却毫无耻感,甚至当作一种本领,当作一种“业绩”,向人们炫耀,记在功劳簿上。这真叫恬不知耻。如今官场腐败屡反不绝,屡抓不尽,也是因为贪官都持一种“实惠意识”,而没有“羞耻意识”。有的腐败分子为自己辩护,说他在受贿赂时有“三不”,即: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不主动是说他从不主动索贿;不拒绝是表白他对社会环境无奈的一种顺应;不负责意味他并没有被行贿人“绑架”,找不出明显的犯罪色彩。吃鱼则说没有腥味。这种人的心中哪里还有羞耻二字,否则能讲出这样不要脸的“辩护词”吗?我国古人说:“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古希腊人说:“对可耻的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 ”现代西方人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明末清初我国有位大师级人物顾炎武,他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廉耻》。该文有两句话令人没齿难忘:一句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另一句说“士大夫无耻,是谓国耻。”为什么今人对羞耻事不但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呢?其中原因不一,也非三言两语讲得清楚。我只想讲一个原因,就是当代人中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知自爱,不要自尊,专讲实惠,只要利己,再什么都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国人本来是很讲自尊和要面子的,甚至讲自尊已讲到很虚荣的程度。物极必反。有些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小资产阶级爱面子好虚荣”,走向了不要面子、没有羞耻感,结果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心灵和环境。
本文由'贡奥翔'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