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节日——插种节
插种节:又称“惹岛”节。在山峦重叠的阿佤山上,每当春耕季节,勤劳的佤族人民便忙着耙田耕地,准备插种稻谷,同时举行饶有风趣的插种节。插种节当天,大家要修筑好村中的道路,各家房屋内外打扫干净,青壮年自动组成几个小组,有的上山去狩猎,有的在河边捕鱼。打得的猎物和捕到的鱼,煮成稀饭,大家共享。如果猎手们打到大的马鹿,野猪等返寨时,人们都到寨门去迎接,唱起猎歌。有全寨性活动和各户单独活动两种形式。全寨性的活动,要在寨中广场上剽牛一头,然后将牛肉切成块,按户各分一块;各家独过“惹岛”节时,每家主妇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征的插种动作。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红的火塘边,饮酒唱祝福的歌。领唱者必须是年长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本文由'豆浩邈'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
相关推荐
-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蒙古族,又称,子孙,后所,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孙一般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火葬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属拣拾骨灰,有...
2023-05-07 15:42:26 -
南澳渔民过年习俗
化龙,又称,价值,情况,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是南澳渔民过年中最为热闹的一种民俗活动。这项活动在清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南澳“舞草龙”是南澳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习作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对研究南澳渔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舞草龙”是深圳渔民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渔民文化的思想、信仰,它还是南澳渔民凝聚民心、对外交流和...
2023-05-07 15:22:13 -
佤族语言与宗教信仰
佤族,疾病,创造,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佤语与德昂语、布朗语有亲属关系,与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词汇中大约有10%的傣语借词。解放前,除部分地区曾使用过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外,佤语没有文字。人们常用玉米粒、结绳、刻木等方法记数记事。由于佤族长期与附近的傣族、拉祜族、汉族交往,所以部分佤族学会了傣、拉祜和汉语。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与云南省少数...
2023-05-07 14:38:15 -
基诺族艺术——舞蹈
基诺族,三角形,又称,昂头,基诺族的舞蹈大鼓舞:又称牛皮鼓舞,是基诺族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牛皮鼓是基诺族的传统打击乐器。鼓身高1米,用一段原木掏空而成,直径0.5米,用未去毛的黄牛皮蒙面,两端各有20个木柄环绕鼓身,牛皮鼓悬在木桩上,用木槌敲击,声音浑厚。敲鼓的必须都是好手,一人敲累了可轮换。过去是过年时跳,现在每逢喜庆节日都跳。在过年的盛会上,口嚼槟榔的老阿爹昂头打钹,头戴三角形尖顶帽的老阿妈低头鸣锣,大鼓先由村寨长老敲响,然...
2023-05-07 14:24:14 -
西安事变
临潼,作用,又称,扣留,西安事变纪念日在每年公历的12月12日,其目的是为了纪念西安事变这一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重要的作用的历史事件。西安事变简介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最终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告和平解决,...
2023-05-07 14:22:56 -
佤族艺术——音乐
音乐,佤族,食指,流行,佤族的音乐佤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木鼓:是佤族人民神圣的器物,现已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木鼓舞”粗犷豪放、节奏铿锵,表现了佤族质朴的民风。短笛:短笛,佤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四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吹奏时,用右手拇指堵住左端筒孔,食指和中指按上两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两孔。右手中指常快速开闭产生颤音。当篥:当篥,用长18厘米...
2023-05-07 14:08:26 -
扬州评话
又称,语言,三国,三类,扬州评话也叫扬州评词,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扬州评话,始于明末,兴于清初,盛于清代,直至现今。明末清初大评话家柳敬亭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扬州评话已成熟。他所说的《隋唐》《水浒》《三国》等书词,成为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扬州评话也是全国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话本小说概论》一书有一段评述:“继承宋元讲史的评话,在清代特别发达,最初的中心在扬州,其后全国有以方言敷说的评话,而扬州...
2023-05-07 14:01:47 -
台湾布袋戏
初期,流行,休闲娱乐,变迁,布袋戏又称掌中戏(因身形如同布袋,又以手掌操弄,因此名之掌中),为台湾地方戏剧的一种,由泉州传入台湾。其所使用之木偶除头、手、足外躯体部分均以布做成。70年代,黄俊雄主演的"云洲大儒侠"曾风靡全岛,迄今仍为人喜爱自从清朝普遍流行之后,尤以福建漳州、泉州及潮州一带之发展为甚,堪称布袋戏的最早创始地。起源由于历时已久,因此不易得到确切的答案,仅能从相关的民间传说中抽丝剥茧找出比较可能的出处,就各方的论述来看,大部...
2023-05-07 13:23:18 -
佤族艺术——舞蹈
佤族,美的,精神,应答,佤族的舞蹈拉木鼓:拉木鼓,佤语称“克鲁克罗”,参加的人数不限,一般在七、八十人以上。取四根藤条,人排为八行,即每根滕条两边各站一排人,就像拔河比赛一样。当魔巴领唱时,众人前脚抬起重落,踏着拍子,同时身体前俯后仰;合唱应答时,用力拉绳,身子后仰,前腿伸直,后腿弓步。“拉木鼓”动作稳重、古朴、粗犷,风格浓郁,充分表现了佤族人民剽悍的气质和团结的精神。甩发舞:甩发舞,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
2023-05-07 12:45:25 -
羌族服饰——盛世华衣
羌族,水电站,甲骨,西北部,羌族人口为198252人,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少数人与汉、藏、回等民族人杂居。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分5种土语。大多数羌族人通汉语。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过去羌族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
2023-05-07 12: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