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一、梅花三弄(笛子)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徵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二、胡笳十八拍(古琴)

  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反应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三、汉宫秋月(二胡)

  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的情绪。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为二胡曲。据载,二胡是刘天华先生所传。《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本文由'宿东慧'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