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擂琴的来历

  擂琴(网络)擂琴,又名擂胡,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拉弦乐器。中国著名民间艺人王殿玉(1899~1964)在坠胡的基础上改革而成,它较坠胡音量大、音域宽、音色美,最早称之为大弦子,大擂。王殿玉是山东省郓城县人,他家境贫寒,自幼因出天花而双目失明。他曾拜师学习坠胡等民间乐器的演奏,由于他的天赋和刻苦学习,他能用坠胡演奏一些民歌和地方戏曲的唱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王殿玉对坠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加长了琴杆,加大了琴筒,并且在琴筒上蒙上适当厚度的蟒皮,这样,一种比坠胡的音量更大、音域更宽、音色更美的新乐器便在他的手中问世了1953年,这种乐器被正式定名为擂琴。

  擂琴由琴杆、琴筒、琴头、弦轴和琴弓等部件组成。琴杆、琴头和弦轴都是用硬木制成的。擂琴的琴头呈铲形,弦轴的表面刻有花纹,轴顶嵌有骨饰。擂琴的琴筒比较短,采用薄铜板制成。它的琴弓比二胡的琴弓长一些,上面拴着的马尾束也比较宽。另外,擂琴还有大小两种规格,大擂琴张钢丝弦,体长110厘米;小擂琴张丝弦,体长90厘米。擂琴通常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大擂琴的定弦不太统一,一般是根据演奏者的习惯确定的,音域可达三个半八度。小擂琴的定弦和音域与大擂琴相同,只是发音高了一个八度。

  擂琴音域宽广、音量较大,音色柔和圆润,富有丰富的表现力。既可独奏、重奏或合奏,又可模拟人声,戏曲唱腔、鸟兽啼叫和多种乐器的音响效果。擂琴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已经积累了一批曲目,所奏戏曲流派唱腔,如京剧梅派、程派、谭派、马派、余派和评剧、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的著名演员唱段,均惟妙惟肖,颇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俗称大擂拉戏、单弦拉戏、巧变丝弦。此外,擂琴还能模拟笙管合奏、军乐鼓号以及民间小调等。著名曲目有《小寡妇上坟》和《洪湖水浪打浪》等。

本文由'蒯绍懿'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