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风俗:泡谷米
早时在湖北省咸宁市赤壁的农村,每家每户都喜欢吃泡谷米。这个沿袭已久的习俗,谁也说不清是从何时开始的。所谓泡谷米,就是将稻谷入大锅内放足水煮,煮沸,以至把谷煮“开花”为止。然后曝晒干透,不除谷壳,直接倒进石碾中碾成熟米,即成泡谷米。也有的用石礁舂至熟米。在中伙铺一带亦叫“煮谷米”。这种米颗粒整齐,没得半粒强米,都是成饭醇香、可口,老人和小孩子食后易消化。这种米特别耐煮,煮后成饭比普通的饭粒硕大一倍有余。如果突然来了客人,不用再加米煮饭,只需加水延长煮饭时间就可增加米饭饭量。夏天加绿豆煮粥,消暑解凉,提神开胃。所以民间有“泡谷米,香又甜,煮粥饭,寿延年的说法,昔日的泡谷米,是赤壁人民饮食结构中的主食。为什么人人爱吃,又形成了习谷,至今尚有余风呢?说起来还有个感人的故事哩!
很久很久以前,在赤壁城东北面的丁母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儿子被官府抓去服苦役去了,家里只剩下婆媳两人相依为命,以打草鞋卖度日。后来年景又不好,加之兵荒马乱,打的草鞋也卖不出去。因此,连野菜加稀粥也喝不上。加上婆婆年迈体弱,病饿交加卧床不起,媳妇知道婆婆除了有个小病外,主要是饿成了这个样子。媳妇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用尽一切办法也无济于事。无法使婆婆喝饱一餐粥,走途无路,只有到附近的村庄大户人家,讨些残汤剩饭来给婆婆充饥。但老人的病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媳妇想是不是吃了这些残汤剩饭所致。于是,将讨来剩饭用泉水淘洗干净,再拿到烈日下曝晒干透,尔后,用文火煨成稀粥,一口一口的喂婆婆,就这样一连几日,老人的病开始好转。媳妇又喜又忧,忧的是吃的从何而来,附近又讨不到,只有远走他乡,越讨越远,讨来的剩饭洗尽晒干十天半月往家里送一次。就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媳妇风餐露宿,积劳成疾,暴病身亡。而婆婆倒活了九十九岁,临终前,家里还剩有不少媳妇讨回来的——干冷饭(剩饭晒干后人们叫干冷饭)。
媳妇的行动感动了乡亲们,大家七帮八凑,凑钱给她立了行孝碑。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孝心的媳妇,并仿照她孝敬老人,把谷煮熟,碾成米,一则老人吃后可以延年益寿,二则告诫后生要孝敬老人。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了。
本文由'闽华'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