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庐江民间文艺

  倒七戏 庐剧(倒七戏)以大别山和淮河沿岸的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清道光年间流行于本县。唱腔有“主调”和“花腔”两类。其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在本县曾被旧官府贬为“淫戏”,常遭禁演,演员也受欺凌。

  “倒七戏”唱词、道白纯为方言土语,吐字清楚,曲调简单,群众易懂,爱听喜唱。1955年改名为庐剧,内容、形式、唱腔等不断改革,更加丰富多彩。

  剪纸和纸扎 春节时,家庭厅堂上方,内外门楣,多剪贴红纸“门庆”。清明时节,多用红、绿彩纸剪成彩幡,插在坟上。新婚的窗户剪贴“喜鹊登梅”、“鸳鸯戏水”等各式“窗花”,门楣剪贴“双喜”。业余爱好者者,民间不乏其人,多为姑娘、大嫂和老奶奶,所剪式样各异,县文化馆常举行剪纸橱展,所展的式样有字有画,有动物,也有花卉,各具形态。砖桥洪梅英剪纸题材有婚嫁及《白蛇传》、《天仙配》、《西游记》故事中的人物造型,形象逼真,并具有乡土气息。所剪《老鼠出嫁》1组,曾在巢湖地区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中获一等奖。

  龙 船 以木雕龙头、龙尾,固定在小木船前后,数十人分坐木船两旁,用力划水,受锣鼓指挥,协调动作,竞渡日期多为农历六月初六,也有的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进行,圩区至今还年年开展“龙舟竞赛”活动。

  高 跷 高跷的高度,有3尺、5尺、7尺不等,表演者双脚分别绑在两根1米以上带拐的木棒上,扮成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进退、纵跳、翻身、武打,灵活自如。抗日战争期间,侨居本县的“金斗帮”(合肥纺织工人帮会)大多能踩7尺高跷。尤其是扮演《唐僧取经》中的孙悟空,动作灵活,惟妙惟肖。杂技演员高傻子的跷功,更闻名皖中。

  车上轿 又称“老汉推车”,属于花灯彩舞,车与轿都用竹、篾扎成,糊上花纸,顶部和周围都有彩灯。4人表演:推车者小心翼翼;拉车者奋力向前;护车者手舞足蹈;乘车者(美女,俗称“花心”)潇洒自如。各具形态,逼真传神。

  狮 灯 分亮狮、黑狮两种。亮狮又叫文狮;黑狮又叫武狮。文狮表演重于表情,动作细腻,诙谐活泼,注重刻划狮的神态,表现狮的性格;武狮表演重于技巧,动作勇猛,敏捷快速,主要表现狮子威武的神态,所以演武狮者,须有武术功底,多用武术动作。建国前,盛高家板桥世传表演黑狮,名扬全县,它或翻身打滚,或立身盘柱,或狂吼突奔,且能在叠架的3张方桌上跳跃自如。文武双狮对舞,还有金牛的八骏马、白山的五马盘槽,都是渊源于狮的一格。

  龙 灯 有滚龙、虬龙两种。滚龙有老龙、子龙之分,一般有7节、9节、11节、13节不等。节与节之间,用棉布或丝帛连接,节内燃烛,1人舞动引球,每人握节下长柄举起1节,随龙头旋舞;龙头则随引球舞动.

  锣鼓书 又称“门歌”。农历正月(春节),演唱者挑手提小锣,腰悬大鼓,走镇串乡,挨门演唱,俗称“唱春”。唱词有长有短,长篇的大多以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军旅相争等为内容;短小的则以反映现实生活、见景生情,顺口编词,通俗易懂。但也有硬凑、欠通的缺点。

  大鼓书 原名“安徽大鼓”,由于县内方言关系,在说唱中分张门和柴门两派。其表演形式相同,都是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演唱者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武侠、公案之类小说。建国后,旧内容逐渐减少,多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英雄人物等题材的故事、小说所代替。

本文由'愈玄雅'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