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苗家风俗
生活在荔波月亮山下的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具有悠久的历史。男女青年常以情歌求婚和表达对自由婚姻的向往;独具一格的芦笙舞和跳苗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舞蹈和最隆重的节日,芦笙舞分独舞、双人舞和集体舞。舞时,时而蹲跳,时而滚翻,多姿多采,技艺高超,深为国内外观众赞赏;跳苗时,邻近村庄的苗族同胞身着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作乐,唱歌传情,夜晚燃起篝火,歌舞升平。令您留连忘返,醉倒苗乡。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传统银饰多种多样,有手镯、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凿精巧,一向享有盛誉。
本文由'致远公子'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
相关推荐
-
黎族民谣
黎族,青年,派生,音乐,黎乡素有歌海之称。黎族民歌,浑厚朴实、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黎族歌谣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
2023-05-03 18:07:46 -
济宁服饰风俗
流行,清真寺,青年,在城镇,居民衣着崇尚宽肥适体,朴素大方。清末民初,乡绅富商等上层人士多穿左大襟长衫,外套马褂,戴红顶瓜皮小帽或毡帽、皮帽。农村居民多穿手工纺织的纯棉粗布服装。色泽夏天多为白、棕或自产紫花棉色;冬天多为黑、蓝、灰色,款式均为传统中式,宽松肥大,穿脱方便。裤子多为抿腰大裆裤,上衣一般为男对襟、女大襟,中老年则不分男女均为大襟褂,一般为男左襟、女右襟,衣扣为“蒜疙瘩”,冬穿棉袄、棉袍、衩裤,中老年用...
2023-05-03 17:39:56 -
泰山民俗
青年,购买,循环,流行,清代,官员等有功名者,皆有规定服制;公务、接待及参加典礼等均着官服。民国期间,公教人员、学生穿中山装,少数穿西服;官商穿皮鞋、戴礼帽;城市青年妇女穿旗袍。一般男性夏季多穿对襟上衣、裹腰长裤、圆口布鞋,农民多穿“铲鞋”(鞋脸成勾状,后有叶跟),冬季穿对襟棉袄或大襟大袄、长棉裤、布棉鞋、棉袜,女性则用长条裹脚。男性戴帽垫或“毡帽头”。抗日战争时期流行“土耳其...
2023-05-03 17:25:24 -
冠县服饰
流行,美的,青年,清真寺,境内居民衣着崇尚宽肥适体,朴素大方。清末民初,乡绅富商等上层人士多穿左大襟长衫,外套马褂,戴红顶瓜皮小帽或毡帽、皮帽。农村居民多穿手工纺织的纯棉粗布服装。色泽夏天多为白、棕或自产紫花棉色;冬天多为黑、蓝、灰色,款式均为传统中式,宽松肥大,穿脱方便。裤子多为抿腰大裆裤,上衣一般为男对襟、女大襟,中老年则不分男女均为大襟褂,一般为男左襟、女右襟,衣扣为“蒜疙瘩”,冬穿棉袄、棉袍、衩裤,中老年...
2023-05-03 16:57:13 -
荷包_青年人的传情信物
荷包,香草,喜鹊登梅,麒麟,中国的刺绣闻名海内外,它伴随着“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而产生,适应着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刺绣的品种遍及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刺绣的内容几乎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透过那一幅幅精功密致、鲜艳美丽的图案,人们可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淳美之情。在众多的刺绣工艺中,最突出的要数绣荷包了。山西很早就有种植棉麻的传统,从西北高原到晋南盆地,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妇女们既是参加劳动、料理家务的能手...
2023-05-03 16:54:10 -
儿子娶媳妇逗公公
等待,红色,青年,晋中,和顺县位于晋中地区,在这个县里,有个奇特的风俗,儿子娶媳妇时要逗公公。逗公公的时间,选在结婚宴席散后,客人们并不马上离去,而是回到客房中,等待公公的到来。公公一进门,三、五个成年人,也许七、八个成年人,一拥而上,加上看热闹的人们,簇拥着公公进来,随着就动手动脚,连说带笑地将公公架起,坐在小圆凳上。紧接着,这帮人毫不客气地给公公打扮起来。负责化装的年青人早已端着一斗白面、一斗玉米面守候在公公身旁。另一部分人,给公公...
2023-05-03 16:52:14 -
灵宝民间戏剧
统计,迎春,音乐,秦腔,灵宝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的豫剧、曲剧,陕西的秦腔、眉户,山西的蒲剧(乱弹)及其他邻近省市的鼓书、评弹、曲子等剧种曲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主要剧种、曲种有蒲剧、眉户、道情皮影戏、扬高戏、线腔、锣鼓书等。蒲剧是灵宝民间最受喜爱的剧种。清朝中期已流人灵宝境内,其多数班社系晋南的艺人创办。1890年,灵宝的王耀存聘师办起了第一家戏班。接着,不少戏班相继创建,出现了不少当地名角,如“铁嗓子”...
2023-05-03 16:22:50 -
郎德上寨鼓藏节(招龙节)
苗家,苗族,龙的,寨子,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下午3时以后,家家户户的亲戚们,便陆陆续续的进了朗德。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前,不停的穿梭着肩扛手提着鸡鸭鱼肉来过节的乡亲。而来客们带的礼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礼品中,一般都少不了喜庆的爆竹,鸡鸭鱼肉,还有自家酿造的米酒。招龙节又叫拉龙节,和苗家牯臧节一样13年过一次,连续三年,时间定在猴(申)年的二月猴(申)日。据传,在雷山控拜、麻料等村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脚高,就是今天的贵州凯里三棵树镇一带,后...
2023-05-03 15:59:54 -
科尔沁的博舞
蒙古族,音乐,精灵,分支,科尔沁博舞,属原始宗教舞蹈,是蒙古博(萨满)“行博”(跳神)、祭典的一种形式。以鼓舞结合,载歌载舞为特征,并具有自娱性、竞技性、游戏性等特点,寓教义于欣赏、娱乐之中。“萨满”源于通古斯满语的汉译音,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史书泛称“胡巫”,蒙古族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渥都干...
2023-05-03 15:23:46 -
三亚民俗文化之苗族
苗族,青年,对象,苗家,三亚苗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歌舞、节庆及婚丧娶嫁习俗。苗族有很多富有传奇性的节庆日,其中颇见妙趣的是“姐妹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到十八日,苗家姑娘吃完姐妹饭后,身穿民族服装欢天喜地前往游方(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代名词),游方唱山歌,吹芦笙,跳芦笙舞。此时不仅本族青年可以与一向倾慕的对象畅抒爱情,就是素不相识的异族青年也可以毫无拘束地攀谈对歌,族人不得加以干涉。...
2023-05-03 15: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