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什么(韩愈与柳宗元比较)

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什么,韩愈与柳宗元比较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

2、概括来讲,韩、柳的古文理论有如下内容:其一,是“文以明道”。

3、其二,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4、韩愈多次提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5、”(《答陈生书》)“沉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

6、”(《上兵部李侍郎书》)柳宗元也说:“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这种重道亦重文的态度,已与他们之前的古文家有了明显的区别。

7、由此出发,他们进一步主张广泛学习经书以外的各种文化典籍,对《庄》、《骚》、《史记》、子云、相如之赋等“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韩愈《答侯继书》)。

8、并借此“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即使对他们一再指斥的“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的骈文,也未全予否定,而注意吸取其有益成分。

10、这种文学观较之此前古文家将屈、宋以后文学一并排斥的极端态度来,无疑有了长足的进展。

11、其三,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12、韩愈认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若皆与世浮沉,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答刘正夫书》)。

13、在文章体式上,他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指出:“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14、”(《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概括了他追求创新的三个阶段:开始学习古人时,虽欲力去“陈言”,却感到颇为不易;接下来渐有心得,对古书有所去取,“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如此坚持下去,对古人之言“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最后达到随心所欲、“浩乎其沛然”的自由境界。

15、可以认为,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关键。

16、柳宗元提倡创新的力度虽不及韩愈,但也一再反对“渔猎前作,戕贼文史”(《与友人论为文书》),这正说明他与韩愈的主张是一致的。

17、其四,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18、他一再指出:“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19、”(《答尉迟生书》)“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20、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21、……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答李翊书》)“有诸其中”、“养其根”,都是指道德修养,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文章才能充实,才能光大。

22、在此基础上,韩愈还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和梁肃的“文气说”,提出了一条为文的普遍原则:“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23、”(《答李翊书》)“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既有“仁义之途”、“诗书之源”等道德因素的贯注,又有源于个性秉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讲,后者的比重要更大一些。

24、当这种“气”极度充盈喷薄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就有动人的力量。

25、由此出发,韩愈进一步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鸣”(《送孟东野序》),主张“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等“勃然不释”(《送高闲上人序》)之情的畅快渲泻。

26、与韩相同,柳宗元也主张人的气质“独要谨充之”,情感要“引笔行墨,快意累累”(《复杜温夫书》)地尽兴抒发,并认为:“君子遭世之理,则呻吟踊跃以求知于世。

27、……于是感激愤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必形于文字,伸于歌咏。

28、”(《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这里的“感激愤悱”与韩愈的“不平则鸣”有着内在的同一性,作为一种高度重视个人情感的理论主张,二者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29、  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是“文以明道”说,他们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也是以这个口号为主要标志的。

30、从这一主张与现实政治紧相关联的实践性品格看,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就这一主张尤其是韩愈“明道”说的内涵来看,却没有比它之前的理论家提供更多的东西;而且一旦脱离了它产生的具体环境,作为一种普遍理论存在时,便会成为一种束缚,成为宣传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论依据,常常使得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充满道学气。

31、  韩、柳虽然规定了“明道”是为文的目的,“为文”只是明道的手段,但其古文理论的精华却在于对“文”的论述,也就是说,他们论“道”只关系到写什么,而论“文”则重在解决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相比之下,后者无疑凝聚了他们更多的心力。

32、后世一些道学家对韩愈大为不满,指责他“第一义是去学文字,第二义方去穷究道理”(《朱子语类》卷百三十七),是把道德与文章“倒学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正反证了韩愈对“文”的重视程度。

33、如果我们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便会发现,韩、柳的古文理论之所以重“道”亦重“文”,甚至有时重“文”超过重“道”,实在是受到了自唐代以来逐渐复归了的杂文学观念的影响,同时也是杂文学观念在特定时期的集中表现。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柳司翰'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