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什么意思)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什么意思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这句话的意思为: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2、出处:晋·陶渊明《拟挽歌辞》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3、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4、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5、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6、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7、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8、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9、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10、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11、白话释义: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12、已是寒霜九月中。

13、亲人送我远郊葬。

14、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15、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16、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17、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18、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19、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20、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21、扩展资料写作背景: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而这一组自挽的《拟挽歌辞三首》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

22、逯钦立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三首》就是这时写的。

23、而吴小如认为,这三首自挽诗是陶渊明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

24、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的“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

25、因此把这三首自挽诗定为作者临终前的绝笔,当作于陶渊明逝世前两个月。

26、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27、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28、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29、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30、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

31、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32、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33、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

34、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35、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36、文章赏析:陶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

37、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

38、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

39、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

40、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

41、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42、”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

43、这已是非常难得了。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书生清霁'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