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相无我相原文(众生相)
众生相无我相原文,众生相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这是四相之二,意思是:没有一个执着的自我形象;与世间格格不入,这样就不能接近、亲近众生,如何度化众生。
2、诗句出自《金刚经》,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
3、人相就是别人之相,总在你的对面的别人,菩萨要有此相,如何度你,你会想他为什么要度我,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想占我什么便宜,在你的对面是永远无法度你的。
4、《金刚经》思想重心之一就是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5、“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6、“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7、“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8、“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9、“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
10、《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11、扩展资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
12、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13、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14、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
15、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
16、思想重心之其他要点:一、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7、“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18、“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19、“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20、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
21、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
22、“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
23、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24、二、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
25、《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
26、《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27、三、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
28、“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29、“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
30、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31、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
32、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33、四、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
34、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35、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36、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金刚经。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蔚静梅'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