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汕尾风俗民情

  海陆丰(海丰县与陆丰县的统称)钟灵毓秀,区区之域,至今保持着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竹马戏、皮影戏等好几个剧种,可谓奇迹。其实其中不无原因。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白字戏,海陆丰也称之为“白字仔”,潮汕又称为“南下白字”。正字戏和白字戏,都由浙江传入福建、潮州。明代海运发达,正字戏由海运直接传人海陆丰,因海陆丰扼南北海运之险,是一个中继站、避风地和补给站,又多军旅据点。白字戏传入福建、潮州之后,渗透了闽南方言,成为闽南语系的一种地方戏了。凡闽南语系地区,如台湾、厦门、泉州、潮州、汕头、海丰、陆丰乃至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都有白字戏的流布。后白字戏仅在物产丰阜的海陆丰扎根、生存与发展。

  正字戏剧目传统分类,分为文戏和武戏,共有2500多个剧本资料。文戏包括曲戏、昆戏和杂调;武戏包括大传、小传和杂出。现存的文戏剧本资料有200余出,曲戏约占60%,昆戏约占35%,杂戏约占5%,其中有36出“拿手戏”(俗称“三十六单头”)。文戏在正字戏中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戏的艺术中,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武戏的剧本资料约有2300多个。武戏在正字戏整个艺术结构中和艺术功能上,都有极其重要的份量,是中国戏曲艺术中一个丰厚珍贵的遗产。正字戏的音乐也颇有特色。

  白字戏根据内容和情节的不同,剧目有大锣戏和小锣戏之分,此外还有科白戏和武戏。小锣戏包括正板小锣戏、反线小锣戏和小调戏。大锣戏以演正剧、悲剧为主,风格雍容华贵,艺人叫“锣经戏”。大锣戏和小锣戏都属文戏,以大锣戏居多。白字戏以演文戏为主,其表演有生活气息,做工细致,行业唱腔有帮腔特点,形式颇为丰富,曲词多衬字。

  西秦戏源自秦腔,即琴腔、甘肃腔。西秦戏传人海陆丰,说法有二:一说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与同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攀友),到广州做官,带3个西秦腔班子,经过江西流人粤东、闽南、台北一带,后来在海陆丰扎根,并与海陆丰民间艺术和语言结合,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现在的西秦戏;一说明代崇桢年间,甘肃一带的李自成败军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之后,败军中一些陕甘艺人在海陆丰聚班演戏所流传下来的。西秦戏植根海陆丰之后,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西秦戏的唱、白虽然沿用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上艺人们不断学习正字、白字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海陆丰竟拥有40多个西秦戏班,流行地区从原来的粤东、闽南。台北,扩大到广州、香邀及东南亚等地。

  西秦戏主要声腔是正线和西皮、二黄,还有小调与少量昆腔。西秦戏以正线为本腔,其剧目占全部剧目的三分之一以上。西秦戏在流传过程中,大大发展与丰富了提纲戏(即纯科白或科白夹唱的剧目)。由于提纲戏是以大唢呐和大锣、大鼓、大钹等吹击乐伴奏的,即适应城乡广场的演出,又迎合群众做社戏和喜庆戏时崇尚热闹的要求,因而给西秦戏开拓了一条发展和繁荣之路。

  戏剧对海陆丰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是有深刻影响的。彭湃在《海丰农民运动》一文中说:“乡间完全没有阅报、演讲团、平民学校之说,不过有唱戏、唱曲及舞狮种种之娱乐机关,然其中的戏剧、歌曲、文章几千年来差不多是一样,所以农民的思想,一半是父传子、子传孙的传统下来,一半是从戏曲的歌民中所影响而成了一个坚固的人生观。彭湃这个见解很有见地。由于彭湃深明戏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所以他在领导海陆丰人民进行暴风骤雨般的革命运动时,就很好地争取、团结和改造戏曲艺人,与之交朋友,经常邀请他们到自己的书斋得趣书室去共商改革戏曲等事宜。1925年海陆丰农民起义后,即成立了红色梨园工会。

  在海陆丰有海丰白字戏剧团、海丰西秦戏剧团和陆丰正字戏剧团3个专业剧团,此处还有60多个业余剧团。专业剧团较为稳定,剧团的干部和演员思想素质和艺术素质较好,对艺术事业有较坚强的信心。同时,上述3个剧团均有“自成体系”的剧本系列。

  1991年9月,由上述3个专业剧团组成的汕尾市地方戏曲演出代表团,参加第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在蓓蕾剧院演出了《铡美》(西秦戏《秦香莲》选场)、《古城会》(正字戏折子)和《御告》(白字戏《金叶菊》选场),深得好评。红线女观后到后台接见了演员,并称赞“演得很好”。

本文由'笃寻云'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