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维吾尔族的请贴

  按着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每逢遇到订亲、结婚、割礼、孩子过满月等“托依”(喜事)以及“乃孜尔”(祭事)等都要想方设法通知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参加。

  住在农村的人,遇到婚丧嫁娶的事情,主要通过阿訇这条渠道向大家通知。有事的人事先要向阿旬讲明事情的性质、时间、;地点及所要邀请的人,阿訇清晨在清真寺做完礼拜后,便通知大家,范围是以村为单位。要办红白事的人,有时口头通知阿訇,有时写个纸条或是请人写个纸条通知阿旬,人们把这种纸条称为“巴哈克”。现在人们在发请柬时,就把请柬称之为“巴哈克”。

  除请阿訇传递通知外,也常有亲自登门通知的,特别是对一些知己的朋友或村、乡、县上的一些头目,要亲自通知。有趣的是过去在孩子割礼时,由被割礼的小孩在父亲的陪同下,骑上一匹马,挨家挨户去通知。这天,孩子要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走到谁家,主人都要热情接待小孩,并要赠送一件礼品,同时还要在小孩的身上别上一块布条。等送完请柬回来,孩子身上已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条,人们一看,就知道这孩子要割礼了。

  传递通知,已成为维吾尔人的加强联络,增进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一些村子里,还有专门从事传递通知的人员,这些人员掌握全村人的住址、名单。维吾尔人称他们为“海外尔齐”(消息传递者)。他们传递信息一般骑马或是毛驴,近处多为步行。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把消息传到,送通知的人要收取一定的报酬。

  住在城镇的人,通知客人或亲朋好友,大都用请柬,而且请柬讲究,形式多样。如果过“乃孜尔”,请柬大都是白色加黑框,有时上面还印有经文。如果过喜事,请柬大都是红色。由于所请的客人对象不同,请柬的形式也有差异。对35岁以上的客人。大都是红色清柬,对35岁以下的客人,大都用花卉请柬。持红色请柬的人,一般请在午后参加,吃喜宴即可回家;持花卉请柬的人,一般要从午后参加到晚上,不仅要吃喜宴,而且要参加晚上的娱乐活动,青年人聚在一起,打打闹闹,唱歌跳舞,把喜事引向高潮。

  维吾尔族的请柬大小如一般明信片,向人邀请时,不装信封。现在城里人在举办什么典礼、座谈会之类的公务活动中,也发一种比明信片大一倍的请柬。这种请柬多为红色,一般请领导人用的多。这种请柬叫“泰克里甫纳曼”(邀请或聘请的意思)。

  在维吾尔族的请柬上,虽然规定有明确的时间,但宽限的幅度较大,一般可“浮动”2至3个小时。如果一个人一天接到4至5个请柬,他有充余的时间逐个去参加,同时主人在分批接待客人时,也可减少压力。对于客人去的早晚,主人完全可以谅解。

  维吾尔族接到请柬被认为是一种荣誉,一般都想方设法参加。对于不邀请的活动,一般不参加。维吾尔族有句谚语说:“有请必到,未请别去。”看来,维吾尔人对邀请或不邀请十分重视。朋友,如果你受到维吾尔族朋友的邀请,希望不要错过机会。

本文由'宇从霜'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