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庆元的礼仪习俗

   婚嫁

  旧时,男女年满十四五岁,父母就托媒议婚。男家送去项圈、戒指、手镯,称之“插定”;一二年后,送去庚帖、聘礼,称之“送茶”;再待“日子单”送去,女家就按期把女儿嫁出。

  迎娶前,男家要给女家送去“礼担”,鱼不得少于5公斤,猪肉不得少于25公斤,新郎方可在媒人陪同下前去“拜门”。女家则在这天,宴请新郎和亲友。次日是新娘“出门”的日子,头戴凤冠,身穿蟒袍,乘坐大红花轿。新娘进门后,男家摆起酒席,用轿子把女家亲戚请来赴宴。喜庆结束后,女家再用小轿把新娘接去,称之“嬉月满”。小住数日,再让新娘带上大袋茶点,返回夫家。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包办婚姻少见,礼俗也不再繁琐。反映在婚姻问题上,主要是婚事奢办,费用惊人。

  丧葬

  宋以前流行“天葬”,把棺木置于山顶或岩洞,俗套简单。宋以后风行土葬,集儒、释、道、星命、巫觋、堪舆于一俗,极为繁杂。大致是:临终时,子女跪于床前,称之“送终”;断气后到河边取水为之沐浴、更衣,称之“买水”;到娘舅等长辈家跪告噩耗,称之“谢孝”,将死者生卒年月和丧仪诸事贴于门前,敬告诸亲友,称之“讣告”。此时,丧家应派人去请道士和“阴阳先生”,前者是来布设灵堂,为死者荐亡超度;后者是帮助踏勘墓地,寻一处理想的“风水龙脉”。

  从死者断气时起,凡遗体移动、入殓、出殡、进圹,都得按道士择的“吉时”进行。孝子披麻挂帛,倘生辰与死者“相冲”,还得回避。亲友在尸体入殓前来吊唁的,称之“相望”,入殓后来吊唁的,称之“吊祭”。入殓和吊祭时,道士口念经咒,手摇铃刀,引导众人围着遗体或灵柩绕行,称之“绕灯”。绕毕,再向亡灵礼拜。拜时如遇长辈,孝子得跪在一旁敬谢。吊唁的亲友一般送香烛纸、金银山之类冥物,至亲则另加“菜仪”小包。死者若是丈人或丈母,有钱的女婿得送整条猪、羊,家穷的亦可用猪头和鹅代替。丧家对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般回谢布帛,远的和至亲则留下吃“斋饭”。“出殡”前,道士先给死者做“上山祭”,后搞“赶重丧八座”,是时道士头缠红巾,手捏咒诀,狂呼乱舞。灵柩抬出后,道士又忙着搞“抑煞”等所谓镇邪驱鬼之事。入土后,孝子换上长衫,带回“风水”,拜谢天地祖宗,并在当晚举办“葬墓酒”,款待“八仙”和亲友。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火葬,葬俗略有改变。但一些农村,依然如故。

  寿诞

  婴儿出生,要请“产顿”;长到周岁,要给“记周”;此后每逢10岁、20岁、30岁、40岁,都要为之“记十”。50岁乃年过半百,古训不宜喧张。60岁起,逢十祝寿,称之“旬庆”。

  父母寿庆,一般由子女主持。女婿送的礼物,要有一对寿烛和一长串鞭炮;亲友则无定,可送衣服,也可送外具“桃仪”的小红包。寿辰之日,女婿拂晓即起,盥洗后负责插香、点烛和燃放鞭炮。早餐是4炒盘加“长寿面”,午餐宴请女客,晚餐宴请男宾。大户人家的60寿庆,还要制锦帐寿屏,极为隆重。解放后,寿庆活动屡有举行,唯制作锦帐寿屏者已趋少见。

本文由'校妙萍'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