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生活风俗之出行

  清代,远行多择吉日,晴日,忌说破嘴话,有“饱带干粮晴带伞”之习。走亲访友,多选双头日子,忌在初一或十五日。途中喜闻鹊鸣,恶听鸦噪。路遇尊长,垂手恭立道左,作揖请安。同行让尊长领先。坐车、骑马,路遇亲友或问路时要下车、下马。襁褓中婴儿出门备桃条一束避邪。贫家出门多步行,富豪官宦出门,男骑马,女坐轿或马车。民国初年,县城有出租小轿六、七顶‘富户新郎、新娘回门,妇女走亲访友,绅1;外出,名医出诊多租乘此轿。抗日战争前夕,城内有7辆黄包车为顾客代步。乘船忌说“船老板”(捞板)、“帆船”(翻船),忌在船头小便。妇女忌从船头登船(船家年节设供处)。每年正月初,装第—趟货,启航时敲锣由慢到快&步步升高,预祝生意兴隆。建国后,人们出行多乘汽车、乾船,路遇亲友主动点头、招手或握手(右手为恭)问好。上下车船扶者携幼.为老人、病人及带有婴幼儿的旅客让座。车站、轮船码头均设有“旅客之家”,为旅客排难解忧。80年代后,自行车成为家家必备的近途代步工具,部分青年拥有摩托车。

本文由'籍依巧'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