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萨迦风土人情

  西藏素称“歌舞的海洋”,也是“文学的百花园”。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学,象那遍地生根。盛开在“世界屋脊”的帮锦花,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的西藏萨迦县人民不仅为开发祖国边疆,巩固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以自己非凡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风格的精神财富——萨迦文学,丰富了祖国文学宝库。

  花团锦簇的萨迦文学,包括有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萨迦人民在没有自己文字的远古时代,就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艺术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思想感情,传授生产和斗争的经验,表现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因此,在萨迦藏族民间所产生和继承、发展下来的口头文学,不仅成为藏族文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宗极为宝贵的文学遗产。

  大量的民间故事,就是以口头流传为主,其中充满着奇情异彩。总之民间故事浩如烟海,惯穿整个历史长河,是萨迦地区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多棱镜,也是历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滋补和泉源。民间故事一般短小精悍,生动有趣,有说有唱,独具特色,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萨迦县的藏族群众大多数能歌善舞,歌曲和音乐六弦琴伴随舞蹈,他们想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干什么唱什么,以一切社会生活为题材,人人创作,人人传唱,人人加工,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藏族优秀文化。萨迦县群众以灼热的感情,唱出了他们的生活、劳动爱情、斗争、悲欢以及美好理想的天地。特别是“萨迦索”民间歌舞别具一格,它的特点是整个舞蹈全过程不用任何乐器,现在每逢藏历5月15日这一天演员们穿着藏装,内穿白衬衣,外穿长袖外衣,脚穿靴子,头戴嘎夏帽子,女的佩戴宝古装帽子、项链边唱边舞,场面壮观。萨迦索民间舞蹈,起源于元朝萨迦王朝巴思巴时期。当时是对一些重大喜事,法王出访、欢送贵宾、庆祝大典等最大礼仪时期的一种舞蹈。由萨迦地方势力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活动规范大小随着当年粮食产量高低,畜牧业发展的好坏而定,丰收之年跳的人数增多,欠收之年跳的人数减少。最大场面跳舞一次需4个组,每组24人,共96人,男女各一半,2名领头人。

  “萨迦索”民间舞蹈,曾一度时间中断,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吹遍祖国大地,也吹到了后藏萨迦这块神圣的土地,萨迦县人民为了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幸福生活,歌颂大丰收,自发组织起来跳萨迦索舞蹈。2001年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日喀则地区举办的珠峰文化节活动期间,萨迦索民间舞蹈,以他独特的风采和世人见面,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古老的民间戏剧藏戏,也是萨迦县一支独具芳香的花朵。

  《萨迦格言》、《水树格言》等等言诗集,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将深刻的道理寓于鲜明的形象之中,富于哲理,发人深省,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萨迦县从1960年建立了县广播站和电影队,(转播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及本县重大节目,电影放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影片和生活体材影片。)1985年建立了电视台,1996年按装了闭路卫星接收机,2001年9月修建安装了调频广播台,9乡1镇分别安装了地面卫星接收广播、电视接收站(单收站)2000年至2002年,有92个村、建立了村级站。现在可直接转播中央广播电视台节目和全国有关省市广播电视节目,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

  从历史上,萨迦是西藏文化的发源地,有名的《萨迦格言》在西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藏族中广为流传,而且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作者萨班·贡噶坚赞,他在格言中,对统治阶级专横、残暴本性进行了揭露:对自私、虚伪、贪婪行为进了讽刺和抨击,还对求知做学的经验以及待人处事的哲理,教诫人们要正直、坚定、谦虚、勤奋、苦学等等,在艺术上,《萨迦格言》突出的成就是运用极为丰富的比喻来说明主题。

本文由'考盼香'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