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曹丹姝皇后的一生(曹丹姝皇后)

曹丹姝皇后的一生,曹丹姝皇后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曹氏是北宋开国功臣、名将曹彬的孙女。

2、宋仁宗时,18岁的曹氏奉诏入宫,1043年立为皇后。

3、《宋史》说她“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帛书”。

4、1048年闰正月十五,仁宗想在宫中再张一次灯,重温辉煌华丽的元宵气氛。

5、而曹皇后觉得这样做既铺张浪费,又扰民,便再三劝阻,使仁宗取消了计划。

6、2、这年正月的一天夜晚,曹皇后当时正在侍奉仁宗皇帝,突然被一阵嘈杂声惊醒,只听见外边一片呼喊声,房顶上传来瓦片被踩碎的声音,原来是宫中的几个卫士作乱,乘着夜间穿房越舍,直趋皇帝的宫殿。

7、宋仁宗惊慌失措,冒冒失失地披衣起床,想出去看看情况。

8、这时,曹皇后一把拉住皇上,关闭殿门,说道:“现在外面情况不明,千万不能出去,看来是有人谋反,立即派人通知都知王守忠,让他前来护驾。

9、”这时,外面的喧闹声越来越近,乱兵在殿前杀伤宫中的嫔妃侍女,哭喊声响彻皇帝的住所。

10、仁宗更加心神不定,手足无措。

11、3、曹皇后不愧是将门之后,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她对仁宗说:“目前王守忠兵马未到,叛军已经逼近宫殿,我们应该有所准备,以防万一。

12、”此时的仁宗浑身发抖,六神无主,哆哆嗦嗦地说:“一切听从皇后安排。

13、”曹皇后把宫中的內侍太监召集起来,分组编队,分守宫门。

14、一个太监不知深浅地说:“可能是奶妈打年纪小的宫女,才会有女人的哭声。

15、”曹皇后斥责道:“乱兵就在附近杀人,你还敢胡说八道!”宫殿大门厚实,她估计乱兵一时难以攻破,料定会用火攻,于是命令內侍取水备用。

16、果然乱兵放火烧着帘幕,欲烧毁宫门。

17、曹皇后沉着冷静,指挥宫人用水将火泼灭。

18、为鼓励內侍们英勇作战,她亲手将派出去的太监侍从的头发剪掉一缕,对他们说:“明天论功行赏,就以头发为证。

19、”因此,內侍们个个奋勇争先。

20、正在相持之际,王守忠率兵赶到,三下五除二就将叛军剿灭。

21、曹皇后特别安排,将为首分子交刑部正法,不要株连家人。

22、4、率先垂范不许外戚干政,曹皇后对身边人严格要求,不徇私情。

23、她身边有个宫女与卫卒私通,事情泄露,曹皇后按法律判宫女死罪。

24、宫女向宠姬张贵妃哀求免死,张贵妃向仁宗说情,仁宗答应赦免。

25、曹皇后得知后,穿戴上正式的服饰觐见皇帝,请求依法处理有罪的宫女,并说:“如不这样,宫内将不能惩恶扬善。

26、”仁宗见曹皇后态度坚决,只得下令按宫廷规矩把宫女杀掉。

27、5、曹皇后有个显赫的娘家,为不让外戚干政,她一生不单独和娘家人见面,连对亲弟弟曹佾也不例外。

28、册封皇后当天,她的叔叔曹琮上奏,辞谢皇帝的封赏:“我既然成了皇后的亲属,就不应该再受恩典了。

29、”另一个亲戚曹仪也自请辞去军职。

30、在朝廷,曹家没有一个高官;在后宫,皇后没有争过一次宠。

31、张贵妃仗着得宠,越礼提出要借皇后的仪仗出游,而曹皇后并不介意。

32、得意忘形的张贵妃回官后向仁宗炫耀,仁宗十分生气,狠狠地训斥她扰乱礼仪。

33、6、一锤定音平“濮议”之争,宋仁宗三个儿子早夭,1035年,将其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由曹皇后抚养,立为皇子后改名赵曙。

34、1063年3月,仁宗驾崩,赵曙即位,即宋英宗,尊曹皇后为皇太后。

35、仁宗大殓当天,英宗神智不清地呼号奔走,不能成礼。

36、大臣们只得向曹太后建议垂帘听政,曹太后于是在东门小殿听政。

37、但是,她与很多垂帘听政的太后不同,从不搞一言堂。

38、大臣有疑而不决的事请她定夺,她会召集众人商议。

39、7、1064年5月,英宗康复,曹太后撤帘还政,重新隐居深宫。

40、垂帘,对曹后来说不仅是一种权力,而更是一种责任。

41、垂帘一年,朝政井然,两朝交接平稳渡过。

42、8、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欧阳修等就向英宗奏请追封其生父濮王赵允让为皇考。

43、可是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英宗为了减少阻力,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24个月)再议。

44、1065年4月,韩琦再次奏议,英宗下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合称两制)以上官员讨论。

45、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由此展开。

46、以王珪、司马光为首的两制官员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已过继给仁宗,应称濮王为皇伯;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认为,濮王是陛下生父,血脉承嗣,如今陛下一得尊位便改称他向,天下人会议论陛下寡情不孝,所以英宗应称其为皇考。

47、于是将这两种意见提交百官讨论。

48、结果是满朝文武分成两派,议论纷纷,唇枪舌剑,争得不可开交,甚至痛哭流涕,以辞职相要挟。

49、曹太后得知后,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认为称濮王为皇考不当。

50、于是,争执暂时平缓。

51、9、宋英宗倾向于韩琦的意见,他认为只有争取曹太后的支持,才能赢得这场论战的胜利。

52、1066年正月,英宗与中书大臣议事于垂拱殿,特意把正在家中祭祀的韩琦召来商议,议定封濮王为“皇考”,并由欧阳修起草两份诏书,分别报给皇上、太后各一份。

53、到中午时分,太后派宦官将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省,韩琦、欧阳修打开一看,曹太后已经在诏书签押恩准。

54、曹太后为何转变了态度呢?应该是韩琦等人做了思想工作。

55、太后为了平息这场旷日持久没有必要的争执,让皇帝和大臣们集中精力治理国政,于是一锤定音。

56、10、于弥留之际救苏轼一命,英宗在位四年就病逝了,其长子赵顼即位,即宋神宗。

57、神宗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将其居住的宫殿命名为庆寿宫。

58、《宋史》说:“帝致极诚孝,所以承迎娱悦,无所不尽,从行登玩,每先后策掖。

59、”11079年3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太守。

60、按惯例苏轼作《湖州谢上表》,无非是自谦自己任内政绩平平,再盛赞皇恩浩荡之类的应景文章。

61、但是没想到苏轼竟写了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62、”12、这下让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抓住了把柄,他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63、苏轼被捉拿归案,从湖州押往汴京御史台受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64、李定、舒亶、王珪等欲置苏轼于死地,广泛搜集罪证,牵连人物众多。

65、苏轼感觉在劫难逃,写下了绝命诗。

66、13、乌台诗案牵动了众人心,宰相吴充向皇帝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经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为苏轼求情:“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14、此时,曹太后身患重病,她在弥留之际把宋神宗叫到病榻前,叮嘱道:“尚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

67、’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

68、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

69、”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70、神宗痛哭流涕,免苏轼一死。

71、15、苏轼在狱中130多天后,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72、苏轼尚在狱中时,曹太后病逝,年64岁,与宋仁宗合葬永昭陵,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

73、苏轼惊闻曹太后病逝,心情悲痛,然而,“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挽词二章。

74、”其一曰:“巍然开济两朝勋,信矣才难十乱臣。

75、原庙固应祠百世,先王何止活千人。

76、和熹未圣犹贪位,明德虽贤不及民。

77、月落风悲天雨泣,谁将椽笔写光尘。

78、”。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芷琪来了'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