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安丧葬习俗
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习俗。台安地区汉族在处理丧事时大体遵循以下习俗:
1、送终报庙
一般在老人弥留时,儿女至亲在老人身边给老人洗手洗脸,男的理发,女的梳头、剪指甲,穿上寿衣后,抬到事先准备好的床排子(用土坯或砖搪木板,又叫存凳)上,头朝西,仰卧,直至老人停止呼吸,这叫“送终”。之后,用一尺见方的蓝布蒙在死者脸上,以铜钱压口,孝子举双手拽堂屋门槛为死者指路,连呼三声“西方大路走”(迷信说法:西方为佛教之极乐世界,希望死者登上天堂),同时用线绳给死者绊手绊脚,俗称“绊尸”。给死者手中握馒头,俗称“打狗包子”。遗体整理完毕,儿女们在一手提水壶的长者引导下,到附近土地庙(无庙处,以三块砖支立象征)烧纸上香,洒浆水饭,叫“报庙”。
2、报丧送行
老人去世后,家人要尽快向亲朋好友发出报丧帖,或登门通报死讯。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墓地,并确定入殓和下葬的日子、时辰。在安排人员打墓的同时,家里早、午、晚按规矩做孝事:上香、烧纸、更换供品。一般在第二天午后,子女侄孙等近亲要上庙烧纸活(男扎马,女扎牛),这叫“送行”。
3、入硷守灵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入殓时,执事人用棉团蘸“倒头灯”中的油为死者开光。盖棺后“钉钉”时,子女要跪着喊“躲钉!”其声凄切。从老人去世到出殡前,都是亲友守灵时间。这段时间,子孙晚辈披麻戴孝在遗体旁守候,接待亲友的吊唁。每天早晚,儿女们都要哭“开门纸”,有的人家请鼓乐班子以笙箫管弦寄托哀思。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要举行“辞灵”祭典,长子主祭上供,儿女至亲逐一哭祭。
4、出殡入葬
通常在死者死后第三天出殡(有的迷信躲开农历初一、十五、二十三而可能拖延)。出殡时根据条件有16、24、32人抬扛不等,这叫“抬重”。长子用孝绳一端拴在棺材前,另一端拉着,表示孝子抬头扛,亲自将先人送到墓地;次子或大孙子打“灵蟠儿”,撒“买路钱”。落葬时长子先填头锹土,盖上棺木角,随后大家动手埋葬,同时烧纸扎活。葬后三天“圆坟”,死后第六天晚上“上望”,七天烧“头七”,“三七”、“五七”做供,“百天”时烧“百日”,子女除孝。此后,每年烧“周年”,直到三周年时纪念才算完毕。
1968年1月,台安县殡仪馆在县城东建成,开始推行遗体火化,即由传统的土葬改为火葬。其后的1969—1970年,全县开展了比较彻底的“平坟”活动,原有比较集中的占地坟冢悄然消失。从1989年起,台安县已连续13年遗体火化率达100%,在全省农村县区名列前茅。由于人们普遍信奉“入土为安”的旧俗,遗体火化后除极少数人家将骨灰存留殡仪馆以外,大多人家都将骨灰葬于公墓(目前县内有三种公墓:政治性公墓、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台安丧葬习俗也发生一些变化。比如,报丧形式多由现代化通讯工具代替;运送遗体不再用人抬,而用专用的灵车接送;服丧,除少数仍戴全孝外,只是臂戴黑纱,胸佩白花;更有些崇尚现代文明的人们早已摒弃了封建迷信的繁文褥节,而代之以向遗体献花,对骨灰实行树葬等,为台安的殡葬习俗开了一代新风。
本文由'福琪'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