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西乡民间歌舞

  西乡长期在秦、楚、蜀文化交流碰撞中形成南北交汇地带的地域文化。过去每逢过年过节,农村搭台唱戏,舞龙、耍狮、社火、高跷、划旱船,热闹非凡。地方戏有汉调二黄、端公戏等。由于电影、电视的发展,现在节日唱戏少了,但划旱船、舞龙灯、耍狮子等活动仍久经不衰。

  龙舞:又叫龙灯。龙有9?13节不等。每节用竹编成筒状笼子,糊上透明纸,用绸布龙衣连成一体,每节有一木柄。表演多在夜间,点燃笼中的蜡烛或油捻,龙身放光,每节有一人舞动,俨然火龙。动作多样,配以锣鼓咚咚,火龙翻滚,红光四射,男女老幼争相观看,笑声迭起,热闹壮观。

  狮舞:又叫笑和尚逗狮子。一般是三人表演,两人合演狮子,一人装笑和尚。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三种:高台狮子、平地狮子和高跷狮子。高台狮子用几张桌子连起来,由下而上表演,观众均可一饱眼福;平地狮子一般表演狮子舔毛、抖毛、翻滚、跌扑、跳跃及抢、玩绣球等动作;高跷狮子表演者配有长木腿,表演难度大,但又能吸引观众。

  跑旱船:又叫彩龙船,船用篾条、彩花、镜子等扎制成形。中间有船姑娘浓妆艳抹坐在其中,另一青年男子扮艄公,载歌载舞如江水行舟。

  社火:又称哑戏。大多以各种脸谱扮演戏剧人物。融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体,再现观众喜爱的历史故事。每逢春节及重要喜庆活动举行。

  鹬蚌舞:又名白鹤鹬蚌壳,源于古代寓言《鹬蚌相争》。扮蚌的女子身背竹布做成的蚌壳,一张一合,隐现身躯。男子戴道具鹬,另一男子扮渔翁,三人配合表演再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让观者回味无穷。

  巴山锣鼓草:锣鼓草是利用歌声伴随锣鼓来鼓舞干劲,集中力量加快完成农活的一种劳动娱乐活动。这种形式多用于旱地锄草或稻田薅秧。

  演唱者挂鼓提锣,巡视在田间地头,自敲自唱,干活者也可帮腔。可唱传统唱词,也可触景生情,随意编词。唱词诙谐、风趣。有展望丰收、鼓舞干劲的;也有嘲笑、督促落后的;还有说古道今取乐助兴的。内容丰富,起到活跃气氛,鼓舞斗志的积极作用,深受山区人民欢迎。

  背二歌:西乡民歌种类非常多,有山歌、船歌、劳动号子、背二歌,还有民俗歌曲如孝歌(丧歌)、嫁歌、送春歌等。

  在山区,山大林深,坡陡路窄,在不通公路的岁月,山货土产运出,百货、布匹、食盐的运入,只能用背夹子,靠人力搬运,从事这种背运的汉子叫背老二。他们常年背运在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上,非常艰苦。他们之间需要互相联系照顾,走上百余米必须搭杵歇气,吆喝一声,抖擞精神;路过密林山间,路险人稀,大吼一声给自己壮胆,吓走野物,保障路途安全。有时遇上生人,高唱一曲,可搭话联系,倾叙胸中之苦闷。背二歌是发自背老二心中的歌。歌是抒发他们生活艰辛与命运,唱的是他们追求爱情,向往幸福之声,同时倾叙现实的酸楚苦涩。随着公路畅通,背老二这个古老而又艰辛的行业也随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了。而背二歌,却仍在深山峡谷之中回荡。

本文由'邰云碧'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