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抓周”习俗杂谈
抓周,又称试晬、期扬、拭儿、拈周、试周,是在小孩满周岁时,在其面前摆上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具,任其随意抓取,以此来卜定预测其日后的前途、性情和志趣。它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酒、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舔犊深情,具有家庭游戏的性质,是一种具有人伦味、以育儿为追求的信仰风俗。
对民间这一“抓周”习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中就明确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即满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拭儿。”到了唐宋时期,这一风俗已从江南传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国各地逐渐盛行开来,谓之“试晬”或“周晬”。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记载说:民间生子后,“至来岁生日,罗列盘盏于地,盛大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此小儿之盛礼也。”吴自牧在《梦梁录》中也记载说:一户人家小儿满周岁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到元代之后,此习俗更加盛行,被称之为“期扬”,直到清代才有“抓周”、“试周”之称。
在古代,婴儿周岁曰“晬”,也谓之为“周晬”。因此,民间把专为盛放小儿抓取什物的盘子称为“晬盘”。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一件皇子抓周使用过的“晬盘”。光绪年间的《宫中现行则例》第二卷“典故”一章中详细记载,每逢皇子周岁“抓周”,均需要“例用玉陈设二事,玉扇坠二枚,金钥一件,银盒一园,犀棒一双、弧一张、矢一枝、文房一具、晬盘一具、果品桌一张”,由宫廷太监届时提前具牌奏闻,行文总管内务府领用。公主、皇孙、皇孙女抓周的晬盘中摆放物品同皇子一样,只是公主、皇孙女不用弧矢而已。同治帝载淳于咸丰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抓周”,太监总管陈鹳在三月二日即“具红折片”奏请皇上恩准,奉旨后便传行内务府预备。载淳于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卯时开始抓周,先抓了书,再抓了弧矢,最后又抓了笔。《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也详细记载了一则抓周趣事:“这年正是你的周岁,我去给你父母道喜。那日你家父母在炕上摆了许多的针线刀尺、脂粉钗环、笔墨书籍、戥子算盘,以至金银钱物之类,又在庙上买了许多耍货,邀我进去,一同看你抓周儿。”
不过,民间的“抓周儿”仪式一般都是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一般的百姓人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方式也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三字经》或《百家姓》或《千字文》等一册私塾启蒙课本,一枝毛笔,一个算盘,一套烧饼油果,若是女孩则加摆铲子、剪子、尺子等。讲究一些的大户人家则在床前陈设大案,在上边摆放印章、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等炊具,剪子、尺子等缝纫用具和绣线、花样子等刺绣用具等等。然后,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看其长大后的前途志向。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说明其长大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预示其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可以三元及第;如是先抓了算盘,长大后将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表明其长大后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长辈们虽心里不快,但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而要说“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儿,善于及时行乐”等。
“抓周”仪式结束后,主人便端出岁糕、滚烫的烩菜、酒水等,和来宾一起享用,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则寄予厚望,祝贺孩子年复一年,吉庆平安,健康成长。
现如今,在我国许多地区仍会在小孩满周岁时让孩子来“抓周”,但已没有了过去的那些讲究,纯粹是一种取乐逗趣的游戏,以助孩子周岁欢乐之兴。
本文由'是惜蕊吖'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