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洛阳桥古榕遮天蔽日随风飘 曾见证抗击敌寇

在去市洛阳桥的中亭中部,有一棵20多米高的粗壮古榕,雄踞在群碑之后,它盘根错节,古拙虬曲,绿荫繁茂,遮天蔽日,众多锈褐色的垂挂气根,不时随风飘拂。在这棵古榕旁,有一块泉州市园林管理局于2006年11月立的“古树名木”石牌,标明其为一级保护古树名木。

 

洛阳桥古榕见证了历次抗击敌寇

洛阳桥中亭的这棵古榕,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曾被泉州府兵宪万民英所筑的“洛桥新城”围在城中。据明代泉州进士庄一俊《洛桥新城记》的石碑载:嘉靖三十九年初,兵宪万民英,在洛阳万安桥的小屿中亭,筑洛桥新城(万安寨)以抗倭。据后来(明代后期)的蒋德璟记述:“桥有屿已奇,屿有城更奇。但还有更奇者,新城之中有一榕(松)树,枝叶扶苏,青翠可爱,但其枝梢,循规蹈矩,从不伸出墙外,此亦景之大奇者也,是谓‘榕(松)不过墙’。”这一棵枝梢“不过墙”的榕树,见过守城将士们抗击倭寇的威武,为不影响将士们的视线,它“循规蹈矩”,没有把枝梢伸出墙外。

当年,这棵古榕就见证过明嘉靖三十八年的八月廿八那一天的抗倭卫乡场面,在泉州东门外的琯头至桥南一带,英勇的十班乡兵,一起联手抗击入侵的倭寇,并几乎全歼来犯之敌。它还见证过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军侵犯厦门后,其战船曾企图经洛阳江口进攻泉州,英军见沿江两岸漫山遍野有十万摇旗喊杀者,便被吓破贼胆,连忙丢弃两门钢炮,轻装逃遁(见泉州知府沈汝瀚书立的《重修万安桥记》石碑)。据考证,泉腔闽南语就是唐、宋时期的官方语言,泉腔闽南语的“榕”与“松”、“情”同音。洛桥新城内的这棵古榕,有“情”至此,实为“异数”。

《晋江县志》曾记载:蔡襄在“嘉祐间两知泉州,威惠兼行,民畏而爱之。”在兴建洛阳(万安)桥的同时,他还倡导“种植榕(松)树七百里,以庇道路。”这是最早见之史料的州官(太守)倡导“种植榕(松)树”的记载。蔡襄在宋嘉祐年间两知泉州太守时期,有整整两年转任福州太守。倡导“种植榕(松)树七百里”,大约是福州到泉州(至泉、漳交界处)官道的距离,这也是蔡襄太守在官方的驿道之旁“种植榕(松)树以庇道路”的又一政绩。

过了七八年后的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张伯玉从绍兴转任福州太守,他到任时,福州正值夏天,酷热难耐,病患者多。张伯玉了解到榕树的特性后,就采用“编户植榕”的办法,提倡每户植榕,并辅以奖惩措施。在他的大力推行下,一时福州植榕成风。张伯玉是继承前任太守蔡襄的“种榕”避暑、进而推行“编户植榕”的,促使福州成为“榕城”。由此可见,泉州和福州种植榕树的历史已近千年了。

目前,在华大街道新铺社区的村头至七里庵(原七里亭)边的古驿道旁,尚可见到四棵高大的古榕树,这些古榕树是否为当年蔡襄“遗物”尚待我们进一步考证。而洛阳桥中亭原“洛桥新城”中的这一棵见证抗击敌寇的“洛桥古榕”,至今至少也有500多年的树龄了。(魏朝阳 文/图)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