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日春茶业总裁王启联笑谈创业史 从一斤50元到5万元

王启联——日春茶业总裁

王启联——日春茶业总裁

脸谱侧记 “薄”爱一生

佛家有云:迷中不执著,悟中有受用。

何谓不执著,千种人或者就有千种解释,而在那天从王启联笑谈中看到的“不执著”,正是他对自己的定义“薄爱”——对一切,保持薄薄的爱,什么都爱,但什么都不深爱。

那个,从小就奔走在安溪茶山之间的孩子,10岁开始帮着茶农父亲打下手;少年时踩着脚踏车,满载着茶叶穿梭在泉州市区间叫卖;20年前,与兄弟一起创立了属于自己家族的茶企;20年后,他坐在自己门店里,云淡风轻地讲述着茶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

眉目间,依旧有儿时的热情、依旧有年少的乐观、依旧有初创业时的激情,20年时光洗尽铅华,余下的,是坐在我们面前的,健谈风趣而又开朗亲切的这样一个人。

作为铁观音发现者王仕让的第9代传人,他深深感恩祖先赐予这个财富的源头,让他的一生能与茶紧紧相连、不可分离。

他对每一种茶都分不出爱的深度,就像他对自己的描述:一个“薄爱”的人。或许,这就是“不执著”的最好定义吧,放下偏执、放下分别,才能领悟茶中商道。

茶市风云 一个标准“茶农”的20年

祖祖辈辈都种茶、从小就跟着父亲制茶的他,笑称自己一辈子都是标准“茶农”,是“茶枞底下生长”的人!

那一年,父亲成立了南山茶业开发厂,这是改革开放后首家私营茶行,专业制茶,销售靠的是代销路线,最终却被欠款欠至生存不了。王家兄弟几度思量,干脆自己卖茶好了。

于是,1993年他们开起了茶业店,从一开始的“日香”到1998年正式更名“日春”,这期间其实有一个惨痛的经历,因为从小务农的茶商们基本都不懂商标注册的门道,辛辛苦苦创下的品牌却被人抢注了,最终只能改头换面,而这一事件也因此点醒了这个行业人士。

这20年的从商经历中,除了商标之事外,另一件事也令他记忆深刻、感悟颇深。那就是日春茶业有名的“真品质,不二价”之理念的来历,这个理念背后也一样是有故事的。

当年,日春最有名的818茶零售价150元,但王启联作为一个地道的闽南人,深知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对于朋友亲戚必须有更优惠的价格,于是便有了145元这样的友情价,但慢慢的企业做大了,145元不再是友情价而是大众价了,便又有了140、130元乃至到最后120元这样的友情价,与之付出的代价还有茶的品质。

父亲从小告诉他一个道理:这世上有两种东西最黑,一是茶,二是铁。而茶的“黑”在于它没有价格体系,定价混乱。

痛定思痛后,他决定把茶价格透明化,不再有友情价,而是统一标准、合理化利润。这一坚持,一直从1997年至今,经历时间的历练,如今已成为了行业的一个标杆,被市场所认可。

从一斤50元到5万元

从业这么多年,对茶这个行业他觉得变化仍不太大,茶还是茶,制作工艺也没有太多本质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是品茶和买茶的人。

“以前一斤茶20元就是茶王,50元简直就是天价,到现在,一斤5万元都不会嫌贵。到底是茶变了,还是市场变了呢?其实更多的是人变了,喝茶的人多了、送茶的人多了,再加上生活品质和健康理念提升了,从而对茶的品质需求也相应提升了。”他笑着说道。

在他看来,茶价格的转变主要是受当年台湾茶企进入的影响,就在铁观音还在卖几十元一斤的时候,他们把300克的高山人参茶卖出了280元的价格,同时把整个茶行业往高端拉。再加上后来铁观音日渐风行,它的身份地位也渐渐不同,身价自然也就开始高了起来。

“不变,你就只能等死”

这些年来,日春茶业一直在变化,先从最初的铁观音做起,到后来的大红袍、绿茶、普洱茶、白茶……以及茶点、沉香、艺术品等众多产品线,在王启联看来,未来日春的发展就是要走中国各类茶专卖的路线,并推广茶文化,这是可以玩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好东西。

“20年前,泉州就有很多老品牌的茶业店,但到现在再看还存活的已经很少了,因为如果不变那就是只能等死了。”王启联在茶行业浸润多年,始终并不觉得市场竞争激烈,只是茶企想要存活、发展就必须求创新。

所以他特别喜欢“日春”两字:春天是最好的季节,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一切都有新希望。在他看来,虽然茶行业也难逃市场大局变动的影响,但作为健康产业,它依旧是在春天里。

于是,每天品茶无数的他,清晨的第一杯茶仍永远是雷打不动的清香型铁观音,这份清香让他有在春天花园里的感觉,无边光景,一时新意。(海都记者 何珊珊 赵晶 谢向明 )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