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漳州老艺人坚守手工笊篱 编制“打捞”人生数十载

闽南网7月6日讯 (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通讯员 郑德鸿 实习生 沈燕婷 文/图)老行当越来越少,传统濒危行业的传承,靠的就是手艺人们对技艺的坚持,和那份情感的不舍。

漳州老行当——手工笊篱[zhào lí],之所以现在还受很多人喜欢,离不开老艺人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创新手艺。这看似简单的活儿,编制起来并不容易,还要艺人们不断的推陈出新。

苏龙安和妻子郑秀玉、女儿苏淑华正在店里编制笊篱

苏龙安和妻子郑秀玉、女儿苏淑华正在店里编制笊篱

笊篱,漳州人们习惯称之为“饭篱”,是用金属丝、竹篾或柳条等制成的。用具有长短之分,短柄的用来漏水;长柄的用来捞东西。漳州66岁的苏龙安与老伴郑秀玉,坚持做这份手工活已有几十载。苏老夫妇的店就在漳州芗城区香港路,店里摆满了各种规格、形状的笊篱。

苏龙安夫妇凭借总结出的规律,编制出各种规格、形状的笊篱。

苏龙安夫妇凭借总结出的规律,编制出各种规格、形状的笊篱。

私人定制 创新笊篱

据老艺人介绍,在铁线出现前,笊篱一般用竹篾或柳条编制。自有了铁线、铜线、不锈钢线后,因耐用且易清洗,金属笊篱取代了由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笊篱。

苏师傅介绍,随着机械加工笊篱的出现,手工笊篱的市场需求也受到影响。机械加工一个小时可生产几百把,手工制作半天才出一把,但质量较好。现在,漳州很多饮食店都用老苏家的手工笊篱。虽然价格比机械加工的稍贵,但更实用,更受顾客偏爱。

在80、90年代,手工笊篱的制作方法简单,款式单一,主要用于捞饭、滤水。现在制作工艺复杂得多,成品也多样化了。

大小、圆扁、深浅、疏密……各种规格、形状的笊篱,老苏家都可以做成。苏老夫妇通过摸索,发现技法规律,不仅符合顾客需求,还节省原材料。

妻子郑秀玉自从1976年嫁进苏家后,也学起了编笊篱。“做是简单,但是做各种规格不简单。”她告诉闽南网记者,顾客的要求不同,编制就必须不断改进、创新,才能迎合用户的需求,做出各种规格的笊篱。

郑秀玉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笊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锈钢丝线笊篱,因不生锈、外观精致、易清洗等优等,广受顾客喜欢。厝边也口耳相传后,苏家的生意也就越来越好。

编制笊篱辛苦,且利润低,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想学。“艺人怕手艺失传,顾客也怕再也买不到这种手工的笊篱。”苏龙安说,虽然年纪大了,但仍坚持这份手艺,就怕手艺失传,顾客再也买不到这种传统用具。有的顾客本来想买四个,现在直接买八个以备用。

编制笊篱是技术活儿,起底、成墙等步骤都有其规律。苏龙安夫妇凭借总结出的规律,编制出各种规格、形状的笊篱。

编制笊篱是技术活儿,起底、成墙等步骤都有其规律。

游客关注 鼓舞艺人

一手捏着交叉叠放的不锈钢线,一手熟练地将长度相同的丝线拧出一个个网眼,指头在丝线间迅速穿梭,很快,一个笊篱便初见形状。

据苏龙安介绍,许多到漳州古街的游客在看到他们编制的过程,都好奇的进门参观、拍照。有的游客回去后,还把有关他们夫妇俩的照片寄过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自台湾当代艺术工作者高俊宏看到了笊篱的制作,觉得颇有创意,便过来拍照,还特地设计了镶有笊篱图像的纪念纸币,送给了苏老夫妇。

“游客喜爱、专家认可。”这些关注和欣赏的举动,都让孙老夫妇备受鼓舞,他们边回忆,边和记者分享这份喜悦。交谈中,我们感受到苏师傅对笊篱仍充满着希望。

编金属笊篱看似轻松,但编制时颈部需保持固定姿势,也需要手臂力道。长时间编制,手臂关节、腰椎、眼睛都容易产生疲劳,甚至影响健康。现在,苏老夫妇每天都会去就近的江滨公园散步,锻炼身体。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