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泉州西街名门望族多 小巷子里藏着许多家庙宗祠

重建后的董杨大宗祠
重建后的董杨大宗祠,雕梁画栋,很精美

董杨联宗

异姓族人的共同辉煌

董杨大宗祠,是全国唯一的董杨联宗祖祠,也是唯一一个两姓联宗的宗祠。最近,宗祠筹建者杨拱照很忙。因为再过10天,正月廿四,就是一年一度的董杨大宗祠春祭活动了。届时,除了泉州近千名宗亲将参加外,更有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宗亲前来谒祖参祭。

这辉煌的背后,隐藏着几代董杨后人的努力。

南宋时期,董世兴从余杭到同安当官,不料英年早逝,留下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董君选。好友杨梦仁收留了这对孤儿寡母,并将孩子抚养成人。后君选以杨姓步入仕途。第六代子孙杨道宾官拜吏部右侍郎,儿子杨锡候(音)庇荫为官,并向皇帝要求恢复董姓。感动于董子杨养的不容易,皇帝赐姓董杨氏,自始,董杨为一家,但仍以杨传祠,在旧馆驿设立小型家庙。

清朝光绪年间,家庙破败不堪,董杨后人倡议:凡同姓者如果愿意捐资,可以进神主禄位于祠堂。董杨大宗祠遂成今日之规模,占地约1亩。

随后千年,董杨子孙遍及各地。

1935年,在乡绅杨孙岱的提议下,泉州董杨联谊会在中山路宝发银楼成立,开创各村轮值公祭董杨先祖的民俗活动,还举行多次董杨童宗亲联谊会代表会议,开展赈灾济贫活动,推进文化教育事业。后来,杨孙岱移居菲律宾,菲律宾、台湾等地的董杨宗亲会相继成立。

看到这样的情况,杨拱照坐不住了。在他的牵头联系下,并在台湾宗亲的帮助下,新中国成立前便成为政府部门办公地点的宗祠终于归还。

1995年,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和“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会”联手发起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大会每年一次,由各地团体轮流举办,一直延续至今。就在1999年泉州承办第五届恳亲会上,董杨族人提议把“杨氏宗祠”改名为“董杨大宗祠”。而后,港台地区、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尼等海内外宗亲,慷慨解囊,筹资约300万元着手重建。

2004年宗祠落成后,自然成了海内外董杨宗亲寻根谒祖的“根据地”。

□相关链接

西街片区大约有20座宗祠,有的是以名人故居作为家庙,如蔡清祠、陈仲瑾故居等,但到如今,已有10来座宗祠损毁。

1.龚氏宗祠

西街古榕巷龚氏宗祠系属小宗,位于泉州城内古榕巷后街埕,建于清·同治(1862~1871年)间,占地约两亩,坐南朝北。祠门画有一对门神,门上悬挂“世翰林第”匾额。

2.汪氏宗祠

位于西街旧馆驿汪衙巷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清两朝均有修葺。宗祠占地376平方米。一进祠门,门楣上嵌“汪氏宗祠”石匾额,天井两边有通廊连接正祠。正祠为悬山式三开间,小九架木结构。

3.曾氏大宗祠

始建于唐末,曾延世率义军辅助开闽王王审知入闽,定居于泉州城西龙头山。其宗祠人丁兴旺,俊彦辈出。有“一门四相”、“曾半朝”之美誉。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跃进”时被拆改作油厂、仓库,2005年复建落成。

4.阮氏宗祠

位于西街孟衙巷,阮氏源于商代阮侯国。汉代,阮氏有一支徙居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历三国至晋,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因此阮氏的郡望为陈留。陈留尉氏南迁后,在福建发展,并传到台湾及海外东南亚等地。

5.朱鉴祠

位于西街甲第巷内,建于公元1477年。祠堂的主人朱鉴系举人出身,官授予监察御史,晚年擢升山西都御史职。朱鉴之父朱则文曾因孝敬老母而感动皇帝,皇帝钦赐“孝感动天”牌匾。后来,西街便有了孝感巷。(本网记者 陈丽娟 田米 文/图)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