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霞美镇金山村新晋成为“全国文明村”
金山村有专门的老人食堂,村里老人们一日三餐不用愁。
近日,南安霞美镇金山村新晋成为“全国文明村”。获评背后,金山村有着怎样的创建秘诀和经验?昨日,记者走进这个全国文明村,探寻其背后的“文明密码”。
【镜头一】尊重群众换来9年零上访
“2010年被评为南安市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南安市文明村,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评泉州市级文明村,2015年被评为第十二届省级文明村……”昨日,在霞美金山村村委会办公室,谈起村里所获荣誉,村党支部书记吴金荣如数家珍。
对于创建文明村的秘诀,吴金荣坦言,文明创建的成果来源于长期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说,为争创全国文明村,村两委把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制定了《金山村创建全国文明村实施方案》(2015-2017)。
吴金荣表示,新农村文明和谐的程度,取决于村干部的倾听,以及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有多少。
“干部轮流值班接待群众来访,大小事我们都会主动倾听,不仅有效畅通了村民的诉求渠道,还及时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和矛盾。”吴金荣介绍,近年来,村里积极推行村务公开,除了公布村里的各项收支情况外,还增加重大政策、法规、规定和村里的实事工程、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涉及多数人切身利益的问题等内容。
“群众事情无大小,只有放下‘官架子’真诚相待,群众才会主动配合和参与。”吴金荣告诉记者,自2009年当村支书以来,村里没发生过上访现象。
“再比如今年‘两溪一湾’项目征迁,涉及金山村20多亩地。征迁中,我们进村入户动员,让群众明白项目落地的众多利好,为群众勾画未来美景家园蓝图,仅用5天就解决了征迁问题。”谈起“两溪一湾”征迁项目落实成效,吴金荣告诉记者,这些都源于良好的群众基础。
【镜头二】服务站让老人老有所依
昨日17时许,位于金山村的养生馆准时开饭了,聚在这里吃饭的大多是村里的空巢、孤寡老人。自从2012年4月金山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成立后,这些老人就成了养生馆的“常客”。
金山村老人协会会长吴金斗介绍,金山村60岁以上的老人将近400人,90%以上的青年长期在外工作。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留守老人不断增多,金山村渐渐成了典型的“空心村”。外出亲人无法为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和关心陪伴,无经济来源甚至行动不便的老人面临“养老难”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村里建起了养生馆,6年来每年都要花费30多万元,其中大部分由爱心乡贤捐资。有位爱心乡贤坚持每年捐资15万元。”吴金斗向记者介绍,目前养生馆有50多位“常客”,70周岁以上至80周岁的老人每月只需缴纳85元,80周岁以上至90周岁50元,90周岁以上完全免费。
吕阿婆今年89岁了,由于儿女都不在身边,平常煮饭并不方便。自村里开办免费食堂后,近6年时间,她几乎三餐不落。
“我老了,自己买菜煮饭不方便,而且又贵,这里的食堂师傅经常换着花样煮,我们吃得很开心,吃完饭还可以一起到村里的幸福院看电视、打打牌。”吕阿婆开心地说。
而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村里甚至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自发成立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为老人义务送餐。
“老人走不动了,孩子又在外上班,我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忙带个饭。村里许多小孩也很懂事,有时还会主动到菜园里摘菜送到养生馆。”志愿者苏秀卿说,在金山村,像这样帮助老人的事情早已司空见惯。
【镜头三】移风易俗遏制不良风气
“当今农村要改,就是要改风俗。风俗彻底改了,文明才能种在基层。”吴金斗说,创建文明村,进行移风易俗,金山村算是走在了前头。
早在2005年,在创办全国第一所农家学堂的同时,以吴金斗为会长的村老年人协会就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充分发挥老人的影响力,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下,制定村规民约,规定凡事不攀比讲排场,仪式从简。
“原来金山村三个传统民俗节包含了较多封建迷信内容,我们重点在三个‘封建节’和婚丧事上实行大胆改革。”吴金斗介绍,他们将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改为一都文化节;每年农历八月初五“普度”改为“卫生日”,全村搞卫生,清洁家园;每年农历十月十三则改为“金山民俗文化节”,变成村里的文娱活动日,由村民们“演自己的戏、看自己的戏”。
同时,金山村还制定村规民约,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禁止“普度”“佛生日”“二重葬”等封建迷信活动。
这样的移风易俗不仅引领了农村文明新风尚,也为村民带来了甜头。“这些传统节日现在不过了,金山村可节约100多万元,村民观念发生转变,就把这些钱捐出来办公益文化事业,在许多爱心企业家的带动下,每年节日都会省下不少钱。”吴金斗说,加上农家学堂文化场所建设,常年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村里民风见好,有效遏制了不良社会风气。
【镜头四】“农家谣”唱响文明新风
走在金山村,你能很快感受到这个村庄的特色。村头巷尾、墙头过道,贴满了村民自行编写的民俗民风、科教文卫等知识。百米文化长廊里,这一幅写着“幸福是什么,是孝亲敬老夫妻和睦,是教子有方,勤学励志”,那一幅写着“以善言善行做善事,以善道善德当善人”……这些构成了金山村独特的街巷文化。
“我们一直注重道德文明的宣传教育,要求每个村民自觉成为文明村民。因为,只有家风好了,才会有好村风。”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金荣感慨道。
“二十四字价值观,认真解读记心端,深刻领念记完全,活学活用紧贯穿……”在金山村,就有一群加起来700多岁的夕阳红宣讲团,他们采用闽南方言、顺口溜、快板、台湾歌仔调等表现形式自编法制宣传“农家谣”。
如今,70多岁的吴金斗便是宣讲团的一员。“我们把农家歌谣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文明风尚等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还编写舞台剧,通过金山农民艺术团以童谣、谚语、南音等方式进行表演,登上舞台,走向街头,导入讲堂。”
目前,在金山村,“农家谣”已逐渐成为当地一种别具乡村特色、脍炙人口的“口头文化”,其“以歌唱法”,选材丰富、贴近生活,融入了形象、诙谐、传颂等许多新元素。“易学易唱,念起来朗朗上口,这些歌谣小孩子都会唱,深入融入群众的生活中。”村民吴阿伯告诉记者。
“别小看农家谣的作用,它既让党员干部知法、懂法、用法,又让群众脱盲、脱懒、脱愚。”吴金斗告诉记者,“农家谣”的传唱给金山村带来了新气象。(记者 赖香珠 李想 通讯员 郭艺芬 庄伟鹏 文/图)
附标题:9年零上访、老人三餐不愁、移风易俗唱响新风……霞美金山晋级“国字号”四组镜头带您探寻“文明密码”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