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闽宁携手奋进新征程 山海并肩建功新时代

闽宁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伟大事业,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大量心血。26年来,闽宁并肩携手,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擘画的蓝图,聚焦脱贫攻坚、加强长期协作、实现互利共赢,探索出一条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开创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秉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闽宁协作的科学理念和重大实践,努力推动闽宁协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要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集中力量推动协作和帮扶工作转向乡村振兴。要共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加强双向互动、深化“区域合作”……

闽宁协作前景灿烂,风光无限。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福建日报与宁夏日报开展联动报道,展现闽宁协作的累累硕果,感受共同富裕大道上唱响的新乐章。

连线代表委员

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擦亮闽宁协作金字招牌

——访全国人大代表黄茂兴

福建日报记者 严顺龙

“闽宁模式是全国脱贫攻坚范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相信这一模式将持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谈到闽宁协作,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打开了话匣子。

黄茂兴认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其目的在于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缩小与沿海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6年来,闽宁两省区牢记嘱托,共同演绎感人至深的‘山海情’,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山海协作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山海情缘没有断点。新的征程上,如何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把闽宁协作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结合工作实际和调查研究,黄茂兴建议,福建和宁夏需要不断拓展协作内涵,创新协作方式,优化协作机制,继续携手奔跑在通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首先要继续发挥好政府的搭台引导作用,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对山海协作双方进行激励和约束;福建继续发挥帮扶带动作用,特别在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延伸中优先支持,增强宁夏山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宁夏则需要明确细化重点协作领域,增强服务意识,做好联系对接工作。”

具体工作层面,黄茂兴认为,要着力提升山海协作的市场化程度,动员各类企业参与闽宁山海协作,提高宁夏山区经济稳健度、活跃度、开放度,提高市场效益,加快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借助“一带一路”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在推动宁夏山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寻找立足点和突破口,实现山海共赢。更重要的是要增强东西区域间教育帮扶力度,拓展帮扶关系,完善确立对口帮扶学校,实现宁夏山区义务教育普及、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同时注重提高当地师资队伍质量,培育一批“能战斗,留得住”的本土人才队伍,大力提升宁夏山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深化精准帮扶 共续山海情谊

——访全国政协委员郭文圣

福建日报记者 林蔚

一本翻了又翻的书、一部看了又看的电视剧,见证了住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对闽宁协作长期以来的关切与思考。

“《摆脱贫困》这本书,我翻了又翻,学习了很多遍。比如《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对我们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就有着高瞻远瞩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回族的委员,郭文圣还对20多年来宁夏干部群众和福建援宁群体携手让“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的故事格外动容:“我特别爱看电视剧《山海情》,福建和宁夏的结对援建,是东西部协作的典范。”

结合自己到延边朝鲜族聚居地挂职多年的经验,郭文圣认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当前正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之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要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共同续写山海不了情。

如何聚焦精准?郭文圣建议,要切实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用心用情用力推进精准扶贫,把帮扶资金用到刀刃上。“比如,加大道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推动结对协作向乡镇、村延伸,引导帮扶资源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举措都能有助于帮扶资金的‘精准滴灌’。”

精准帮扶后,如何进一步深化?郭文圣认为,要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关键,帮助对口地区增强生产发展能力。“西部地区往往有着较好的生态资源,有着发展生态产业的优势条件,东部地区可以帮助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并为其特色生态农业产品做好展销对接,打响品牌。一方面,利用好海丝泉州的平台,将宁夏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福建民营企业发达,可以广泛动员闽商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协作中来,共同发展致富。”同时也是一名泉州民营企业家的他如数家珍。

“总的来说,智力帮扶是根本。”回顾总结多年来帮扶和调研的亲身经历,郭文圣强调。他建议,要注重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突出党政人才培养,把西部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列入福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帮助培养急需人才。同时,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进,组织开展福建专家学者宁夏行等活动,为对口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牵线搭桥。

期待“倍增效应”让山海情更深

宁夏日报记者 周一青 高菲 王鼎

武夷六盘同脉搏,八闽塞上心相牵。

26年,福建与宁夏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携手同行,创造了我国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26年,福建与宁夏对口协作、山海携手,两省区人民用真情和汗水,共同浇灌出闽宁协作的累累硕果。

去年,两省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深化东西部协作,编制“十四五”闽宁协作规划,召开闽宁协作第25次联席会议,签订合作项目49个,计划投资114亿元,福建省投入援宁资金6.1亿元,两省区签订的《“十四五”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任务全部超额完成。

2022年,福建与宁夏的“山海情”将怎样继续上演?如何放大协作“倍增效应”,携手并进共赢未来?

互通互鉴 把家园建得更美

2021年5月,“支持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被写进了闽宁两省区签订的《“十四五”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

“对红寺堡区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利好、重大机遇。”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玉池村村民马慧娟关注着《框架协议》的落地——福建省22名援红挂职干部来了,泉州市惠安县16家重点企业将为红寺堡区提供4500个就业岗位……

这些年,马慧娟不仅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关注着闽宁协作,更以红寺堡区一名普通农民的身份参与、见证着闽宁协作。

“我们现在住房宽敞了,产业建成了,收入提高了,打心眼里感谢福建人民!”马慧娟说,这么多年,福建省不仅为红寺堡区援建了学校、医院、图书馆,让大家入学、就医条件更好,还派出一批又一批干部来到宁夏、来到红寺堡,带着大家“换思想”,和大家一起“找富路”。

闽宁对口协作,不是一口井,而是万眼泉。马慧娟发现,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福建企业家到红寺堡办厂干事业,红寺堡的红酒等特产也借着闽宁协作走进福建,深受欢迎。

“闽宁协作正由单向援助向双向互动转变、由扶贫协作向全面合作转变。今后,期望宁夏与福建在壮大特色产业、加强技能培训、促进稳岗就业、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力度,共同把家园建设得更美。”马慧娟说。

携手共赢 让更多人才腾飞

“闽宁协作在教育领域中有着非常好的协作,宁夏师范学院是其中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师范学院院长马宗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宁夏师范学院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与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福建师范大学派来的挂职人员在优化宁夏师范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加快创新团队培育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0年,闽宁两省区正式建立教育共建帮扶协作关系。20多年来,闽宁教育协作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帮扶,从单一支教捐资转向教育全学段协作发展,从单向“帮扶学”转向全方位教育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创新了教育协作的新路径、新方式,助力宁夏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截至2020年,福建省累计在宁夏的宁南山区、永宁县闽宁镇捐资助学超1.57亿元,新建、改扩建、维修中小学(幼儿园)80余所;1130余名优秀教师和270余名高校学子到宁南山区和闽宁镇支教;2万余名宁夏教师参加了福建国培计划等培训学习。自2015年起,宁夏每年选派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中青年教师赴闽跟岗培训、实践,截至2021年已有300余名教师受益。

马宗保建议,闽宁两省区高校发挥各自的优势,用好六盘山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在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拓展新境界,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亲历者讲述

“干沙滩”变“金沙滩”

杨青(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党委副书记、闽宁镇原隆村党支部书记)

2018年11月,我被组织安排到闽宁镇工作,这也让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闽宁协作。在闽宁镇的几年里,我与福建援宁工作者和闽宁镇干部群众携手攻坚克难,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共同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目前,闽宁镇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移民群众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村村有产业、户户能致富”,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最初的500元提升到现在的16098元,昔日杳无人烟的“干沙滩”变成百姓富裕的“金沙滩”,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大家感恩我们伟大的党。

今年的全国两会,我希望代表委员带去我们的心声:从政策上聚焦“民富、业兴、人旺、居宜”,推动闽宁镇产城人融合发展,让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为闽宁镇移民群众致富赋能添力,让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难得的人生历练

赖瑞云(2021年厦门援宁专业技术人才,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果树栽培和植物种苗快繁技术研究,现在闽宁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挂职)

来到闽宁镇挂职,我看到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给移民群众带来的改变,看到了移民群众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丰收,令我备受鼓舞。“援宁”是一份责任,是组织赋予我的厚爱与重托,也是受援地人民的信任和期待,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

我要珍惜机会,承担起专技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闽宁协作的平台,把福建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和农业科技项目引入闽宁镇,做大做强闽宁镇特色农业产业,助力闽宁镇乡村振兴工作发展。

今年的全国两会,我希望代表委员带去我的心声:为闽宁镇多引进一些“珍”“稀”“特”植物新品种,例如台湾香檬、台湾果桑、番石榴、火龙果等,除传统的生产种植外,还可以结合闽宁镇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研学、自由采摘、提取、加工等多元方式,延伸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宁夏是第二故乡

郑开煌(宁夏闽强塑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又到春暖花开时,春耕陆续开始,隆德县的玉米、土豆和冷凉蔬菜种植都急需薄膜。目前,公司的10台机器全部运转,每天生产20吨薄膜。

2016年,我来到隆德县工业园区投资创业,得益于闽宁协作、得益于宁夏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让我能够在这片土地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当初选择来隆德,既是响应闽宁协作的号召,也想着把产业落户到隆德,把技术带给隆德百姓。经过7年的发展,现在公司每个岗位的骨干都是隆德人,公司已经彻底融入隆德的经济发展中。目前公司招聘了当地22名工人,工人每月工资都在5000元以上。我热爱这片土地,宁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家人都已定居隆德,3个孩子也在这里上学。

作为一名参与闽宁协作的企业负责人,促进两地协作、助力乡村振兴是我不变的初心,希望更多的福建企业家来宁夏这片热土投资创业。

播撒知识的种子

索紫矜(厦门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隆德分队队长、隆德县第四中学七年级生物教师)

去年7月,我作为厦门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来到隆德县,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同年9月,我们正式走上隆德四中的工作岗位。初次站上讲台,遇到过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令人欣喜的是,队员们通过每一次的备课、讲课、批课,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23年来,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始终秉持初心,身体力行地播撒知识的种子,从教学、助学、团学三个方面深化了闽宁协作的帮扶情谊,传递爱心接力棒。

来到宁夏已经有半年了,今年的全国两会,我想请代表委员带去我的心声: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闽宁协作,助力乡村振兴,为当地文化、科技、医疗、产业等方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希望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鼓励他们走上乡村教育的一线,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关注乡村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他们的读书梦。

勤劳致富不是梦

赵慧霞(宁夏赴福建务工人员)

2020年,在闽宁劳务协作政策帮助下,我和爱人一起乘坐隆德县组织的免费专车,被“点对点”输送到福建顺邦防护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专业培训学习,在生产车间从事车工工作。公司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随着我俩操作技术不断熟练,每月工资也不断增长,现在两人每月收入最高能达2万元。

2021年春节回家返岗时,我们夫妻俩不仅带着20多名乡亲乘坐包机回到福建,而且把大儿子带过来在福建读书。对现在的工作,我们一家非常满意,父母也都很放心,鼓励我们继续留下来工作。

今年的全国两会,希望代表委员带去我的心声:建议国家出台更多的就业创业政策,让我们务工人员走出家门,在外务工更有保障,工作生活更稳定。当然,我也期盼我和爱人通过稳定务工,不断提升收入,在福建省站稳脚跟,安家落户。

日子越过越红火

王归娃(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闽宁扶贫车间工人)

10年前,我们一家人从固原的大山里移民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交通、饮水、就医、孩子上学等方面都改善了很多。2019年,村里建起闽宁协作扶贫车间,我到扶贫车间从事操作工,大家聚在一起干活,顾家挣钱两不误,心情非常舒畅。现在,我爱人在村里的肉牛养殖场上班,我在扶贫车间上班,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两个孩子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的全国两会,我希望代表委员带去我的心声:建议国家能有更多的利好政策向基层倾斜,让我们老百姓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挣钱,生活越过越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让孩子将来有出息,家里的老人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宁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锦 秦磊 张涛 马忠 剡文鑫 马照刚 整理)

附标题:闽宁携手奋进新征程 山海并肩建功新时代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